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客居慕尼黑作家周勍談突尼斯星星之火繼續燎原

發表時間:

阿拉伯世界的抗議浪聲此起彼伏,正當卡達菲的利比亞接近被攻克之際,阿拉伯街道的抗議聲四處可聞:也門本月13日開始的反抗已經造成12人死亡,昨天成千上萬的人繼續走上桑納的街頭,當政32年的薩利赫決不屈服,重申只有票箱才能決定他的去留;14日起義的巴林已造成7死95傷,巴林人繼續佔領珍珠廣場要求變革;摩洛哥起義造成5死128傷,但在這個王國的受傷者絕大部分卻是維持秩序武裝人員,摩洛哥的遊行示威要求政治改革以限制國王的權限;

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RFI
廣告

阿爾及利亞總共有3死數百人受傷,自從一月五日以來掀起的抗議生活昂貴的鬥爭昨天在首都教育部前平靜繼續,數名大學生遭到警察毆打;非阿拉伯但是穆斯林國伊朗首都德黑蘭大量部署維持至秩序武裝力量以阻止反政府的遊行示威集會,當局宣布在遊行人群當中拘捕到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的女兒,據伊朗反對派網站消息,警察和抗議者可能發生了衝突。

中國當局恐怕阿拉伯革命對中國反對派起到鼓勵的作用,實際上,近日以來,為了逃過封殺,而經過反覆複製在中國互聯網上流傳着一條信息:一個神秘的“中國的茉莉花運動”呼籲在全中國十三個城市遊行集會,要求“結束中共專政”。“中國的茉莉花運動”約定每個星期日下午十四點集會, 直到獲得事業成功為止。
如今在中國還遠沒有發生像利比亞式的血腥鎮壓,但是1989年的“北京之春”被血腥鎮壓卻還令人記憶猶新,而上周日在中國某些城市的發生集會哪怕規模並不大,但是這些謹小慎微的集會已經構成一個象徵。
中國官方媒體嘲笑諷刺中國的茉莉花運動,中國環球時報把相關的活動者說成“幾個鬧事者”,人民日報把他們說成“幾個不負責任者”,但總而言之,北京還是把阿拉伯起義蔓延的威脅看得十分嚴肅認真。
德國慕尼黑客座中國獨立作家周勍在今天的文化與藝術特別節目時間當中就中國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中國的社會問題以及中國老百姓應該共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等闡述了其觀點。他認為:任何一個制度,如果其中的大多數人處於受歧視,受奴役,不被當人看的狀態,遲早要出事的;突尼斯,埃及,也門以及利比亞的反政府示威都不是政治的訴求,而是生存的訴求和人性尊嚴的訴求,這樣的訴求對法國人,德國人,或是北非的人都是,沒有區別的,人性的屬性是一樣的。人和動物一樣需要有生存的本能,但是人也需要尊嚴,需要平等,需要內心的平和這樣的東西。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