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中國近海無魚可捕 漁民越界搶撈

發表時間:

近期發生在韓國海域的中韓海上糾紛已經影響到兩國的外交關係。據法新社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韓國因捕魚問題發生了多次爭執。今年十月,韓國警方曾經使用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控制了一隻中國漁船,因為這隻漁船上的船員配備鐵鍬和大棒準備同韓國警方大幹一場。去年十二月,一隻中國漁船在黃海翻沉,就是在企圖衝撞韓國海警船兒發生事故的。有兩名中國船員因翻船死亡。另有三人被拘押,在中國當局的抗議下上述三人才得到釋放。

環境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 RFI
廣告

漁民無魚可打

為什麼近年來中韓海上摩擦如此頻繁呢?據專家評論,這一切都源於中國海域早已無魚可捕。中國世界新聞報指出,居住在黃渤海一帶的中國漁民,很多祖祖輩輩都靠海吃飯。然而,隨着中國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無魚可打的處境迫使這些趕海人把目光投向遠海,尤其是魚類品種多、市場價值高的韓國專屬經濟區。據悉到韓國專屬經濟區捕魚的中國漁民涵蓋山東、遼寧、天津、江蘇和浙江等沿海省份,數量非常龐大。這些省份的近海漁場都面臨漁類資源萎縮的問題。以中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為例,這個以盛產大黃魚而馳名的漁場,如今已經難覓大黃魚的蹤影,由於過度捕撈,舟山傳統漁場已難以形成漁汛,迫使當地漁民的捕撈越走越遠。渤海漁場的遭遇同樣悲慘。10年前,這裡隨便一撈就能撈上100多種魚類;10年後,很多魚種已經漸漸消失。而在海南,當地漁民甚至用“守株待魚”來形容生存的艱難。

掠奪式捕撈和海洋污染加劇

有專家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於中國水產品需求大增導致漁業資源開發過度,“掠奪式”的捕撈方式把近海幾乎掏空;二是,中國近海的工業化發展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污染導致魚類無法生存。國家海洋局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管轄海域有4.8萬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即嚴重污染海域),較上一年增加了62%,其中黃海和東海的污染水域增加最多。據中國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近岸局部海域水質污染嚴重,劣四類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約4.8萬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1.8萬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1000萬噸以上。也就是說,中國海洋污染同河流污染有重要聯繫,中國境內已經沒有一條幹凈的河流,海水污染是早晚的事。報告稱,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江河攜帶污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是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削減尚不足以全面改善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除了河流污染的因素外,海洋成為人們傾倒廢棄物的垃圾場,據統計,中國年平均海洋傾倒量超過1,5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其中70%的海灘垃圾和59% 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於人們的海岸活動。

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馬軍曾指出,海洋一旦污染治理非常困難,比江河還要困難,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污染源頭的排放。海洋的污染短時間內看不出惡果來,大家覺得如此大的海洋,它總會包容一切的,但時間一長就知道海洋污染害處極大,最大的害處就是魚類從此無蹤無影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