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兩岸APEC互動首度稱呼官銜

發表時間:

上個星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首度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見面晤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利用這個場合首度見面,台灣輿論十分重視,焦點多半放在彼此的稱呼上,為什麼呢?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這是習近平上任後第一次出席APEC領袖峰會,台灣總統馬英九也第一次指派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他出席,因此習蕭兩人是第一次在APEC會晤,台灣輿論非常重視,特別是行前就傳出王郁琦將和張志軍在APEC首度見面,更讓台灣媒體期待,因為兩人並非經濟事務官員,反而是政治意涵強烈的職位,卻能刻意安排出席這樣的國際場合,而且還刻意安排見面,因此台灣各界都很重視這項發展。尤其是,出發之前台灣這邊就傳出,兩人不但要見面,還會彼此稱呼官銜,這更是頭一遭,也讓台灣媒體更加關注。

沒錯,記得大陸一貫對台灣陸委會的稱呼都是「主管大陸事務部門」,對台灣官員都稱呼「某某先生」,而不會稱呼「某主委」,究竟這次是怎麼突破的呢?

事實上,在雙方出發之前就已經都商量好了,蕭萬長和習近平仍然彼此稱呼「蕭先生」和「習先生」,但王郁琦稱張志軍為「張主任」,張志軍則稱王郁琪為「王主委」,中間還一度親切地稱呼「郁琦主委」,在兩岸交往的紀錄上真可以說是破天荒了。他們是怎麼安排的呢?在習近平蕭萬長會晤結束之後,台灣代表團走到飯店大廳,一大群記者一擁而上,這時候蕭萬長胸有成竹地把王郁琦和張志軍放給媒體,還說「你們聊聊,做個好朋友」,然後王郁琦就說「張主任你好,我們終於見面了」,張志軍接著說「王主委你好」。就這麼短短的對話,開啟了兩岸互動交流的新里程。

王郁琦和張志軍在APEC彼此稱呼鄭事的官銜之後,兩岸官方有什麼反應嗎?

台灣比較正面,大陸有點輕描淡寫。台灣總統馬英九說,這是兩岸「治權互不否認」的具體實踐,也是兩岸官方互動正常化的良好開端。台灣陸委會的新聞稿則說,王、張在會場外自然互動、短暫寒暄,並互稱官職銜,是兩岸「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的具體實踐,也是兩岸官方互動正常化的良好開端,對未來陸委會與國台辦的常態互動具有重要意涵,也高度肯定陸方的務實作法。

不過,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說,張志軍與王郁琦兩人自然見面,符合「一個中國」的精神,不必聚焦在頭銜和稱謂問題,雙方共同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事。

但是,要說兩人真是自然見面,沒經過安排,就親切的彼此互稱官銜,還真是難以相信。

台灣媒體怎樣看待張志軍和王郁琦彼此以官銜相互稱呼這件事呢?對蕭萬長和習近平彼此仍以「先生」互稱,又有時麼看法?

台灣聯合報分析認為,這場「王張會」具高度政治意義;不僅象徵兩岸官方脫掉白手套,官方直接互動,也意味兩岸政治對話踏出了第一步,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性,不亞於當年的「辜汪會談」。

至於蕭萬長和習近平習彼此稱呼「先生」,台灣媒體分析認為,按合情合理的大會稱謂安排,理應是「習經濟領袖近平先生」與「蕭經濟領袖代表萬長先生」;而台灣陸委會也的確曾經向大陸建議用這種稱謂來互動。但是雙方最後還是彼此稱呼「先生」,而且新華社的新聞稿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來稱呼,台灣媒體分析認為,這顯示大陸方面仍將這次的會見定位在APEC大會議程外的「會外會」,十分忌憚碰觸「國際化」的紅線。還有,如果今年蕭萬長習近平彼此用「經濟領袖」這種大會頭銜,等明年大陸主辦APEC年會繼續沿用的話,豈不等於在自家地盤把兩岸關係「國際化」?

但大陸為什麼願意做出「王張見面」的小突破呢?台灣輿論認為,讓王張兩人互稱官銜,可能也是大陸方面在「試水溫」,探測大陸內部接受的程度,以及台灣輿論是否認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