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華人

中國勞工一戰歷險記之一:招工篇

發表時間: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法國人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感慨:當年參戰的一戰老兵已經一個都不在了。與此同時,被歷史淹沒的一戰中國勞工歷史的片斷卻慢慢浮上集體記憶的水面,法國《快報》周刊最新一期刊登長文,介紹這一不為人知的歷史。 

廣告

法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研究的國家,但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的歷史卻是空白。數量極少的研究者的辛勤努力使我們今天可以了解這一歷史。主持編輯543頁相關歷史的法國北部奧巴爾海岸-濱海大學副教授馬驪女士就是研究者之一。馬驪女士介紹說:自從她2003年法國北部大學教書,當地許多一戰犧牲者的墳墓,特別華工墳墓引起她的注意,但在開始研究後發現法國對此主題沒有太多研究,只有吳本宗1939年寫的一本小書。法國學術界不重視這段歷史的現狀,更促使她全心投入研究。之後組織了歐洲首次有關一戰華工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法國《快報》周刊介紹了馬驪等人的研究成果,其中一組珍貴中國勞工歷史照片是那麼生動,如果把他們的衣服換成現代服飾,他們的相貌體型甚至神情都與現代中國人一模一樣。在“中國製造”滿世界,中國人走遍天下的今天,一戰中國勞工的經歷顯得如此奇特。

中國勞工是怎麼招來的?據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兩年後,英法兩國都已經甚感疲憊,缺少人力支援。那時的中國則是個內部不穩定國家,也沒有什麼國際地位。尚未宣布參戰的中國沿海地區大城市有許多外國租界,是與外界聯繫和進行商貿的重鎮。1916年,法國的一些公司選擇在山東的青島招募勞工,也就是當時中國俗稱的“苦力”。1917年1月一個英國公司也開始在山東的威海招募勞工,一些在華的基督教牧師也充當中間介紹人。

山東漢子身體強壯是選擇在青島和威海招工的主要原因,招工條件是在20到40歲的男子,身體強壯,身高一米八十,這點對身高的要求現在看來也非常不可思議。招募合同是定期民事合同,勞工中有木匠和其他普通勞力,很多是沒有什麼技能的農民,也有極少量的翻譯。據馬驪女士的研究:這些勞工中,識字的人不多於百分之十五。

當時招募的中國勞工工資只有每天一法郎,工作時間是一周7天,天天工作,每天工作18小時。但由於招募後給勞工家庭留一筆錢,而吸引不少人報名。僅僅法國一方一共簽訂了36941份這種合同,英國方面招募的勞工多達近10萬人。

被招募的勞工被送到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英法聯軍前線。按照合同,中國勞工是沒有武裝的,不參加戰鬥,只為英法軍隊提供後勤支援,應當距離前線16公里遠。但實際上,後來戰場的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

招募中國勞工前,包括英法兩國在內的歐洲人對中國知之甚少,更不了解中國人的性格品性和文化習俗。一位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記者在報上這樣介紹中國人:“中國佬不幹活的時候要管着他們。如果管理的好,他們很少惹是生非。中國人愛賭錢,但不酗酒也不暴力,中國人比較馴服順從。”

要做勞工的中國人對歐洲的了解更是如同一張白紙,其中識字的中國人渴望看到外部世界,但他們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會懂法語。但所有人的共同點是:完全不知道歐洲正在打一場殘酷的戰爭,正處在血與火之中。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