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一位哈佛學生在中國的拍片經歷

發表時間:

美國人史傑鵬(J.P.Sniadecki)05年入哈佛攻讀民族學媒體博士,2013年5月畢業。在哈佛的八年中,他穿梭於美中兩大國之間,拍攝了4部中國現實題材的紀錄片。2013年11月下旬,第16屆蒙特利爾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舉辦哈佛大學感官民族志實驗室(SEL)作品回顧展,史傑鵬的四部紀錄片全部入選。史傑鵬的到來不僅為電影節帶來了新鮮的中國影像,他還告訴人們作為美國人在中國拍片時被跟蹤、驅趕和被強行刪除錄像資料的非常遭遇。

廣告

2008年,史傑鵬在成都拍攝紀錄片《拆遷》時, 和工地上的民工打成一片,他白天跟着民工們在建築堆里摸爬,晚上由他們帶着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閑逛。有一次在天府廣場,民工們聚在毛澤東塑像前合影,突然來 了一名身着制服的女子,蠻橫地盤問他們為何聚眾。這一畫面被史傑鵬編輯在片中,讓各國觀眾看到了普通百姓在中國這一警察國家裡的生活狀態。史傑鵬回憶他每 次和民工上街都有便衣跟着,有時還會阻止他拍攝。對天府廣場出現的那一幕,史傑鵬至今沒有弄明白那兇巴巴的年輕女子到底是警察還是保安:“她過來時,我第 一反應就是不想讓我的民工朋友遇上法律上的問題,避免擴大衝突,讓他們平安回到工地”。

在中國拍片多年,史傑鵬有不少類似的經歷:“在北大荒拍攝時,誤拍了軍事設施,被強令刪除。在西南部,我拍攝了藏區,被軍人制止,還有一次六四紀念日期間在天安門廣場也有類似的經歷,最後都是以刪除拍攝內容了事”。

他的四部反映中國問題的作品分別是07年聚焦環境問題的《松花》、08年揭示發展問題的《拆遷》、12年展示民間生活的《人民公園》和13年反映因資源枯竭而空城的《玉門》。78分 鐘的《人民公園》以一個鏡頭一氣呵成拍攝完成,有現代版《清明上河圖》的鮮明風格,且人物數十倍於後者,其中情趣也更加豐富。對於為何選擇中國人的公園生 活,史傑鵬認為在中國沉重的政治壓力和商業氣氛中,公園是世外桃源,那裡有較純粹的民間文化,百姓們湊在一起尋找樂子享受生活。他的拍攝風格東西合璧,靈 感源自美國的先鋒電影和中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紀錄片《玉門》講的是因資源枯竭而空城的故事,史傑鵬今年去中國石油工業的發源地甘肅玉門,發現那裡 已成為人去樓空的鬼城。

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的史傑鵬幼時閱讀過英文版的《論語》和《莊子》,自幼對中國就充滿想象,讀大一時首次出遊就去了上海,那天正巧是1999年5月8日,美國轟炸了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他在華東師範大學學了一年中文,取中文名史傑鵬。14年間,他前後在中國待了五年,對中國人的“變通精神”印象最為深刻:“比方說,你想到達A處,中國人總會找到辦法通過C、G或者Z找到路徑,這一點令我十分佩服。這不僅是一種智慧,還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我不能直走,就走曲線”。

為何選用紀錄片的方式表達對中國的認識,史傑鵬回答說是因為自己更喜歡與無法預期和無法控制的因素交流, “與故事片相比,紀錄片更加偶然,拍攝對象總是會超出你的預期”。回到美國的史傑鵬很懷念中國的朋友圈子,他曾在北京敲開艾未未的家門與之聊天,很快就成 為好朋友,而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在美國,明星就是明星。

現在,史傑鵬已是美國常春藤大學之一的康奈爾大學電影製作課程的助理教授,準備開設與中國相關的課程。他的下一部紀錄片講的是中國的鐵路,為此他已拍攝了三年,所有的素材都已準備就緒。

本期《當今世界》是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特約記者潘衛製作,感謝收聽。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