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諾貝爾和平獎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2014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引關注

據挪威當地媒體的報道,近日,有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印度遺傳學家斯瓦米納坦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馬拉拉•優素福,共同角逐2014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該議員認為,如果他們贏得這一獎項,就應該分享獎金。

諾獎創設人,Alfred Nobel頭像。
諾獎創設人,Alfred Nobel頭像。 Alpha Zeta/public domain
廣告

據大公網引述俄羅斯之聲消息,今年84歲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被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正是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亞洲水稻產量才大幅提高,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目前中國種植的一多半水稻都是袁隆平開發的雜交品種,他的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已被推廣到20多個國家。今年88歲的斯瓦米納坦是印度“綠色革命”的始祖。正是由於他開發的高產品種小麥和水稻技術使國家在消除貧困和饑餓的鬥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網友梁應權轉載的這篇報道又說,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優素福是第二次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16歲便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的故事始於2009年,當時她年僅11歲。她在網上創建博客,講述她在斯瓦特地區一所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當時,巴政府軍和禁止女孩接受教育的伊斯蘭極端分子在斯瓦特持續對抗。2012年10月,馬拉拉遭到塔利班武裝的襲擊。頭部和頸部受傷,奇蹟般生還,

在英國接受治療後繼續為婦女受教育權利而戰。去年6月,馬拉拉在聯合國發表講話,被稱為是近幾年來在聯合國總部發表的最有力的講話。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袁隆平最終能否獲獎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其能夠被提名本身,卻預示着諾貝爾和平獎的改變和改革。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上,獲獎者和獲獎內容不乏爭議,但爭議最激烈的當屬諾貝爾和平獎了。

網易評論作者張田勘的文章說,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理解諾貝爾關於和平獎的遺囑內容。遺囑中對於該獎項的規定是,“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一言以蔽之,和平獎就是要獎給那些為世界和平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然而,時代在變化,即便不考慮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這一標準也存在着不少的爭議。

因為在今天要遴選直接為裁軍或阻止戰爭做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已經非常困難。其實,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百年誕辰時,諾貝爾評委會就曾表示,希望擴大和平獎的評選範圍,例如包括環境保護主義者、搖滾歌星,甚至記者。這意味着,即便是那些間接對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和組織,也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實現這一轉變的顯著標志首先發生於2004年,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肯尼亞環境保護活動家旺加里•馬塔伊女士。

除了從環保與和平有關的角度來闡釋和平獎外,諾貝爾獎評委會還從金融學、社會工作與減少貧困人群的關係來頒發諾貝爾和平獎。2006年孟加拉國搞小額貸款的穆罕默德•尤努斯獲獎,評委會解釋:“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時,才會成為可能”。

如果袁隆平和斯瓦米納坦等人此次能夠獲獎的話,就應當看作是繼環保、金融和社會工作推動世界和平之後,生物技術推動世界和平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因為持久的世界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不挨餓之時,才能夠真正實現。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