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氣候升溫:企業是“罪人”還是“救星” ?

發表時間: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是全球企業界以及金融界人士彙聚一堂的論壇,而曾經聲稱金融界的他的敵人的法國總統奧朗德今年卻令人意外的出現在論壇上,引發輿論費解,奧朗德因而成為自1971年達沃斯論壇創立以來,首次出現論壇的左翼政黨的主席。在法國頗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Attac組織負責地緣政治以及氣候變化項目的負責人馬克西姆•龔步Maxime Combes近日在法國網站參與網站Médiapart 發表文章,標題就叫做:達沃斯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它是問題的一部分。

環境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
廣告

文章指出,奧朗德總統在達沃斯呼籲各國企業為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做出貢獻,並且呼籲他們向聯合國援助貧困國家的綠色基金提供援助。然而,作者質疑道,奧朗德總統應該知道,在目前的國際經貿合作的司法框架下,要指望跨國公司為減低溫室氣體做出貢獻,實在是癡人說夢。

確實,在如何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討論中,企業界經常被指控為是造成地球升溫的主要責任者,尤其是那些開採石油以及天然氣的能源行業的企業。最近十多年來,許多能源企業積極參與環保工作,但他們的行為往往被環保組織譴責為是綠色清洗,英文叫做 Green Washing,也就是說,打着減排的旗幟,開發綠色商業。

那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應該在遏制地球升溫的活動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企業難道就不能成為遏制氣候變化的救星?

我們為此採訪了馬克西姆•公博先生。

法廣:您為什麼認為企業是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措施呢?

馬克西姆•龔步Maxime Combes: 企業的投資、生產以及招聘其指導思想就是盈利,具體的來說,一個能源行業的企業在決定開發以及研究計畫時,他的投資策略主要根據能源的價格、股票價格以及盈利目標而定。他當然不會主動根據就業、減排以及保護自然資源等因素來選擇投資。這是事實。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有兩種選擇,其一就是象法國總統奧朗德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歐盟委員會以及聯合國等其他國際性機構一樣,誠懇地請求這些跨國公司的老闆做出理性的投資。

因為既然國際社會給他們的投資提供了許多方便,允許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投資,並且享受優惠的投資環境,那麼,作為回報,他們應該積極地配合聯合國氣候協議框架談判,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等等。這就是為什麼法國總統奧朗德要親自前往達沃斯,他要求各大企業資助減排活動。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最近十多年來不斷地要求全球的企業界代表積極參與氣候談判峰會。但是,企業的參照目標是它們自身的盈利計畫而不是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所以,我們更加傾向於第二種選擇,我們認為企業必須接受一定的規則,並且根據這些規則來決定他們的投資以及開採項目。我們認為今天全球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就在於缺乏一定的規則,而這些規則之所以難以出台,主要原因就在於各個政府以國家主權為借口拒絕採取措施將跨國企業的行為規範化,早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相關的談判就未能達成任何協議。之後,無論是世貿組織還是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協議,都為跨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方便,所以,今天迫在眉睫的問題的是,國際貿易法以及金融投資法都已基本齊全,但卻缺乏新的法律規章,來保護環境,保護就業。也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在保障貿易以及投資的同時,保護環境?如果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以及各國政府能夠做出明確的規章的話,那麼,企業確實可以成為解決溫室氣體問題的措施之一。也就是說,比如說,如果我們決定為了將地球升溫的幅度保持在兩度以內,那就必須減低能源開採的速度以及數量,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放棄深海開採石油或者天然氣的計畫,必須放棄頁岩氣開發計畫,必須放棄在加拿大油砂的煉油計畫。原先準備實施上述計畫的投資資金,應該被投入減低能源消費的計畫或者可再生能源的開採計畫。而要達到以上的目標,就必須推行全球範圍內共同遵守的規則。而今天相關的國際法不僅不能起到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相反,還會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我可以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保護當地就業,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出台了一條法律,規定給發展可再生能源、使用當地生產的原材料以及招聘當地職工的企業發放經濟補助。然而,歐盟以及日本卻在世貿組織狀告安大略省優惠本地企業的措施,違背世貿組織公平競爭的原則。世貿組織仲裁機構裁定加拿大安大略省違規,安大略省最終不得不取消上述優惠政策。上述例子顯示,今天的國際貿易法以及投資法規定細緻,對各國具有極大的約束力。所以,所謂國際社會很難向主權國家發號施令的說法並不符合事實,世貿組織的規章制度就對各國的經貿活動具有重大的制約力,而貿易投資的權利要遠遠高於環境以及就業的權力,這是一種政治選擇,這是各國政府的共同的選擇,而這一選擇對保護環境、遏制地球升溫以及氣候變化都十分不利。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來中國的企業家如何理解企業在保護環境中的角色。中國著名的非政府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利民去年年底來法國巴黎參加了由中歐社會論壇主辦的中歐氣候論壇,王利民因此接受了本台的採訪,他在訪談中向我們闡述了他對環保企業的理解。

法廣: 您認為企業在減排活動中應該起到什麼作用?

王利民: 我們堅信在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將是社會企業,我們堅信所有的企業都將是生態社會企業。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古老的作坊企業,他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尊重自然,中國古老文化中就有敬天,敬地與愛人這樣的說法,說得就是這樣的慈悲情懷。中國這種古老的環保思想的精髓。而今天中國的企業都得了一種集體的病,也就是企業自然缺失症。他們從不考慮自然的需求,他們無畏於自然,他們從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會給自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為所欲為。這就導致今天的中國沒有一塊乾淨的土地,也沒有一條幹凈的河流,更為嚴重的是,就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也遭到嚴重的污染,因此,如果我們要保護環境的話,就必須使企業走上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企業一起去看病,使中國古老的環保哲學思想與今天現代的企業管理相結合,走上一條基於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對比以上兩位中法非政府組織代表的言論,很顯然,如果說,法國的公博先生主張制定明確的規章依法來限制企業的行為的話,中國的王利明先生卻似乎更主張以德來治理。這或許又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又一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差異是否應該被納入制定全球性的治理規章的考慮範圍?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