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談新環保法中的環境公益組織訴訟

發表時間:

看過《穹頂之下》紀錄片的聽眾朋友或許還記得,柴靜在這部引發輿論轟動的影片片尾,作為治理霧霾的希望和措施提到,中國新環保法的實施使得民間環保組織首次有權對污染企業提起公益訴訟。環境公益組織訴訟制度也是新環保法這一被媒體稱為的最嚴環保法的亮點之一。它在推出後受理立案的第一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福建南平生態破壞案”是由中國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提出的,在今天的環境與發展專題節目,我們有幸採訪該組織總幹事張伯駒先生,請他就新環保法的實施、民間環保組織的發展現狀及柴靜霧霾片遭禁等議題的看法。柴靜在片中提及談到了她在製作影片時與“自然之友”的合作。

環境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
廣告

張伯駒首先簡單介紹了自然之友組織的情況。

張伯駒:自然之友成立於1994年,這20多年來,一直是從環境教育 、公眾參與、環境法制推動及環境政策推動這些方面來推動中國人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維護人類和環境的健康權。

RFI:中國新環保法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民間環保組織首次有權對污染企業和行為提起公益訴訟,您作為自然之友總幹事,是怎麼看這一新的內容?

張伯駒:我們是很歡迎新環保法中的這個訴訟條款的, 而且在整個公益訴訟內容的制定過程中,自然之友也是比較深入地參與了推動工作,我們也很相信,隨着未來公益訴訟的進一步實踐、隨着更多地公益訴訟案例的產生,真正地能在中國環境保護領域中起到它的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遏制污染者的行為、恢復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讓環境污染成本真正地顯性化方面起到威懾作用等方面,我覺得都會發生積極的作用。

RFI:國內有報道說,全國其實有700多家可以提起訴訟的環保組織,但是從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只有三家提起了訴訟,您對此怎麼看?

張伯駒:我們了解到的已經有六起案件被法院受理。確實在中國有七百多家組織在新的環保法出台以後有了訴訟的資格,但是光有訴訟資格還是不夠的,因為公益訴訟是一個需要專業能力的一個行為,所以我們也是看到其實作為公益訴訟來說,需要首先有一個符合法律條件的身份,同時也需要有相關的專業的能力、專業人才、也得有相關的資源和足夠的意願,來參與到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博弈中去,所以我們覺得這些都是比較大的一些需求吧,就是除了身份以外,還需要其他的幾個方面,這也是為什麼自然之友在2014年在中國發起了環境公益訴訟的支持網絡和環境公益訴訟的支持資金,我們也希望從能源能力、專業性和意願幾個方面來幫助和支持中國更多的環保組織能夠提起公益訴訟,用好這樣一個保護環境的武器。

RFI:我看到你們網站上有關環境公益訴訟基金的申請,現在這個基金項目進展情況怎麼樣?

張伯駒:這個基金項目陸續在進展,我們也收到了一些不同的環保組織他們未來要提起公益訴訟的申請,然後也在做一些審批,已經進行了一個審批的過程。

RFI:在對這個議題的報道中,有提到民間環保組織的生存環境的問題的,包括其他領域的一些獨立組織,指官方對獨立團體“界定模糊”“容忍範圍不斷變化”而對獨立組織帶來生存空間減少的問題,您對此怎麼看?

張伯駒:我們覺得作為環保組織來說,中國現在整個的行動空間和得到的支持應該是越來越多的,包括像這種民間公益訴訟,也是在新環保法出台以後,我們也看到民間組織提起的訴訟也是得到了受理,所以我們覺得空間應該是越來越大的,關鍵就是從民間組織的角度來說,也應該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性,不斷地再做拓展,當然可能也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在中國還是有一些出現,我覺得這也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讓環境保護這樣一個理念真正地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和決策當中去。

RFI:提到環保,最近確實不能不提引發巨大轟動的霧霾調查紀錄片,前央視主持人柴靜推出的“穹頂之下”,她在影片中提到了與自然之友的合作,尤其是在感謝名單中提到了您,您能談一談與柴靜合作的情況嗎?

張伯駒:我們也是很樂見與柴靜的這個作品、柴靜團隊的這個作品能夠引發這麼多公眾的回應,我覺得這對中國更多的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來、增強大家對於大氣污染和整個生態環境與每個人的關係的等方面一個特別重要的意識和行動的提升,這方面我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於自然之友和這個團隊的合作,我們覺得因為自然之友是在公眾參與和法律行動方面有長期的影響力,這樣的一個結合可能也是能夠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多的調動每個人參與到不同層面的行動中來的一些建議和一些行動的可能性吧

RFI:您對於這個片子在引發輿論轟動一周之後在各大網站上被停播是怎麼看的?

張伯駒:這個具體的原因我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也想,其實很多的時候可能這一周的(播出)已經有了足夠的影響力,我們也希望能夠未來有更多的這樣的作品產出,而且我們也很看重的一點就是,大家因為這個事情、因為這個片子意識有了很高的提升,也更加關注霧霾和生存環境,那麼未來是不是有更多的行動?就像我們自然之友說的“身體力行”地去參與到環境的保護的改變當中,這個可能是我們現在更加重視的。

RFI:在你們的網站上,尤其是最近將治理城市垃圾和減碳作為非常突出的兩部分,為什麼選擇這兩個方向?

張伯駒:我們的網站是這樣,最近的一些活動都會被放上去,可能這個並不是說臨時或者最近這段時間我們改成的什麼樣子,當然本身的城市環境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點,包括像垃圾的這個問題,因為中國現在實際是處於一個快速的城市化的階段,現在城市問題很多,未來可能很多鄉村也會進行城市化或城鎮化的轉變,這也是我們很關注的一個原因,我們希望中國的城市可以更加宜居,更加生態友好,而不是成為一個人和自然斷絕的一個空間。

RFI:作為一個民間環保組織,你們的工作是怎麼運行的?在會員和民眾參與方面是怎麼做的?

張伯駒:我們是這樣的,我們有很多志願者在全國各地,就是很多會員志願者,大家都會結合本地的環境問題,有很多的環保方面的行動,還有很多的(活動)可能在家庭中、在社區里的、在城市裡、在鄉村;可能有很多的行動是在家庭里的垃圾分類,也有可能是去污染維權,就是與污染者做抗爭...,不同的方式。我們在北京設有一個專職的職業化的工作團隊,北京的這個工作團隊我們剛才說到了,會通過項目和專題行動的方式來做包括環境教育、包括公眾參與的行動、包括專業的法律行動和政策和立法的倡導等工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RFI:法國今年將舉辦國際環境大會COP21,你們組織有沒有參加的計畫?

張伯駒:我們有計畫要參加,因為我們專門有一個項目叫“低碳家庭”,在社區和城市層面做碳減排的項目,這個項目我們從2009年做到現在,今年也是有機會在COP21做一些交流探討和發布的工作。

RFI:最後就新環境法的落實補充一個問題,最近兩會正在召開,新環境部長陳吉寧對環境問題有很多表態,您對新環境法之後中國環境形勢發展怎麼預期?陳吉寧說,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是不是確實會有一些行動?

張伯駒:對,我覺得確實陳吉寧的這個話讓我們也覺得他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一個行動者吧,確實一個好的法律絕對不能是一個“piece of paper”,我們覺得未來可能對於環境領域來說這種保護和發展的博弈還會越來越增強,因為如果說環境保護這邊環保部要下重拳的話,那勢必會影響到很多地方保護主義、地方經濟發展這種短期的利益,所以這方面我們也是很期待吧,希望在整個的博弈過程中,環保的力量能夠真正地堅持住,然後有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因為環境保護絕對不是環境保護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在政府內也是需要多部門的協作、甚至超越部委利益的一個協作的體系;同時也絕對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所以如何能夠更好地公眾參、,如何能夠推動更加全面的信息公開、還有市場的力量如何更加有機地結合,我們覺得這都是一個可能在今年來說更加關鍵的地方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