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樓繼偉談中國地方債務的規模和控制

發表時間:

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周五表示,中國最終要償還的地方債務規模比2013年6月審計數有一定增長,但增速低於預估,經人大同意後準備進行更多債務置換。但是對債務的具體審計數字,樓繼偉表示正在核實。對於未來地方債務的控制,新的預算法只給省級發債的權利。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如果中國地方債務惡化到出現大面積違約且地方政府無力解決及中央採用國債等方式也不能解決時,也不排除最終會推出量化寬鬆。

生態、健康與科技
生態、健康與科技 © 網絡圖片
廣告

路透社報道,樓繼偉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稱,將根據各地1萬億元人民幣地方債置換髮行情況,與全國人大溝通準備下一步置換。

樓繼偉提到,地方債規模是比國家的債務還要大,國債將近10萬億,地方債根據審計署2013年6月份審計的情況看,按當時估計的可能需要政府代償的比例估算,整個地方政府最終要償還的債務責任是12萬億-13萬億之間。

樓繼偉說,“到去年年底,又過去一年半了,我們正在統計,統計的結果看有一定的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比我們預估的要低一些。我們正在核實這些債務。這是整個債務規模的情況。”

對於中國地方債務的數字,之前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在中國證券報上說,按審計署2013年對全國債務審計的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為10.9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 債務約2.7萬億,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為4.3萬億,合計約17.9萬億。如再加上官方已認定的2014年4000億新增地方債務,則地方政府負債已 突破18萬億。即便如此,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仍公開表示,目前真實的地方負有債務規模肯定要比審計結果要高。民間分析人士的計算結果是,當下中國各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或已達4萬億美元。

張銳表示,如地方債務惡化到出現大面積違約且地方政府無力解決及中央採用國債等方式也不能‘兜底’時,也不排除最終會推出量化寬鬆。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 蔡浩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說,僅以目前公布的債務置換規模來說,金融市場可以自己消化,但如果未來年度債務置換額度大幅增加,比如增至幾萬億,僅靠市 場自身恐無法消化,必須藉助央行貨幣政策配合,直接或變相量化寬鬆或將出現。

那如何控制地方債務呢,路透社報道,樓繼偉解釋,由於過去制度不完善,雖然政策規定未經國務院批准地方政府不得發債,但是各種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很多,都以企業債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地方政府有債務償還責任的比較多。中國目前有10萬個地方融資平台,新的預算法只給省級發債的權利,真正的發債主體就是30多個省和一些大的幾個市可以發債。因此要對各級政府的融資平台進行整頓,確定最終其只有一個發債主體,就是財政來發債,不能所有的部門都發債。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