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李俊峰談哥本哈根峰會以來的聯合國氣候談判

發表時間:

聯合國第二十一屆氣候變化峰會將於今年年底在巴黎舉行,隨着峰會日期的臨近,世界各國尤其是會議舉辦國中國越來越關注中美這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立場,因為中美兩國將是今年巴黎峰會上舉足輕重的國家。而且,早在六年前的哥本哈根峰會,中美之間的立場分歧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峰會無果而終。我們因此採訪了中國國務院發改委氣候變化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先生,請他談談中國對今年巴黎峰會持何立場,對峰會有何期待。

環境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
廣告

法廣:首先請您介紹一下中國在最近幾年的談判中的立場是否也在不斷的演變?

李俊峰:哥本哈根峰會之後六年以來,聯合國談判取得了不少進展。談判各國從原先的比較激情到今天的比較務實,哥本哈根峰會時,大家希望有一個統一的步調,大家都用統一的規則來進行,也就是當時所說的自上而下。而今天大家更傾向於自下而上,各自按照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要強調歷史的責任,另一方面,更要強調各自的責任,比如說,這次在綠色基金的融資上,中國拿出了一千萬美元,這同發達國家相對比算不了什麼,美國、日本、德國與法國都出了很多。但是,中國就因此成為出資方了,不同於別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但是,也不否認中國必須承擔其作為大國的責任。這次中美聯合聲明就顯示,中國對未來的減排計畫都有一個明確的安排,

法廣:我想就聯合國氣候談判提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西方國家曾經承諾,在哥本哈根峰會上又再次確認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技術轉讓,不知這方面的談判的進展如何?

李俊峰:技術轉讓這方面可能是氣候談判進展最緩慢的一個方面。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明確提出發展中國家在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與技術的前提下,在不影響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行自主減排。這是公約中的原話。現在資金慢慢到位了,差不多有一百億美元,但是,技術轉讓到今天還是零。因為對發達國家來說,技術掌握在私營企業家手中。國家很難強迫企業轉讓技術。所以,官方尋找是否從知識產權或者通過WTO來轉讓技術,但是都難以找到理想的途徑。這從法律或者別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大難題。有些問題十分敏感,有些低碳或者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涉及軍事領域,所以相關的保護措施十分特殊。所以,我對技術轉讓方面的談判並不持樂觀。當然,通過商業途徑實現的技術轉讓一直沒有停止過,法國的阿爾斯通、阿海琺、美國的西屋,德國的西門子等集團的不少技術都通過商業途徑轉移到中國。今天來說,簡單地談無償的技術轉讓可能也不太實際,今天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在商業轉讓過程中減少發達國家的保護壁壘,使越來越多的技術得以向發展中國家輸出。

法廣:說到技術轉讓,就要聯想到核技術。中國要達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20%的比例的目標的話,中國的核電發展政策是什麼?

李俊峰:中國的核電發展政策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地穩妥地發展核電。福島核事故對全球的核行業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中國、法國、美國、日本的核電工業都受到重大的衝擊。全球核電市場都不樂觀。因此,中國雖然表示要穩妥的發展核電。但是,這個道理看來將相當的漫長,因為核電發展是全球共同發展的結果,如果國際核能發展受阻,那麼中國的前景也不會樂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發展試驗場。核電發展在中國也受到不少質疑。核電發展耗資巨大、安全難以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這些都是核電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法廣:我們再回到今年年底的巴黎峰會上來,您之前針對巴黎峰會提出了馬拉松賽跑的比喻,說重要的是大家都參與,並且各自盡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不採取強制性的目標又如何能夠達到維持兩度的目標?目前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或者應該考慮如何適應氣候升高的幅度超過兩度的情況,您認為有此必要嗎?

李俊峰: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瞄準兩度的目標。日本有些學者提出應該適應兩度半或者三度,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堅持兩度的目標,並且為此做出努力。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或者並不確切地知道要維持兩度的升溫必須減排多少溫室氣體。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的幅度也非常大。如果將升溫幅度提高至三度的話,那麼之間的餘地也將更大。那麼,大家也就會覺得無所謂了。所以,我反對將兩度的目標降低,但是,我也反對將兩度的目標具體細分,每個國家必須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我覺得各國應該根據各自的能力現在開始減排,一邊行動,一邊談判,而不是大家都不動,等談判有結果之後再行動。哥本哈根峰會之後,美國、歐盟、中國以及印度都在行動。所以說,民間組織有的時候反應過於偏激,我覺得哥本哈根峰會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間NGO的期待過高,欲速則不達,因為國際性的協議需要長久的談判,必須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和範圍。如果法國政府堅持同哥本哈根峰會一樣要達成一個有法律約束性的協議,那麼,巴黎峰會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

法廣:但是,如果協議沒有約束性,那麼,如何來監督各國是否兌現承諾呢?

李俊峰:首先各國的承諾應該是自願的,在自己預估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做出的承諾。而不是強制性的如果做不到就要處罰,這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往往會使許多國家望而生畏,擔心不能達到目標而不敢做出任何承諾。

感謝李俊峰先生接受本台的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