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米蘭世博見聞

米蘭世博會場上的中國人

米蘭周二遭遇大雨,雨最大的時候把“世界大道”許多遊人就近趕入各國世博館參觀。人群看來興緻不減,周二參觀的人要比周一多出許多。中國館門前排起了長隊。今天是中國館的湖北日,湖北來了一群男女青年舞蹈家起舞助興,還邀請遊人一同起跳,下午四點左右,門前吸引的人更多。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16日舉行湖北日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16日舉行湖北日 rfi-chine
廣告

米蘭世博會場,三三兩兩,不時有中國人走過。中國遊客,中國參展的人員是什麼心態?記者打定主意就地攔截詢問。在世博會入門口,上海來的姑娘諸琛正在兜售『世博護照』,熱情地向遊人打着招呼。我以為她是中國的志願者,她回答說不是,是在給中國企業聯合館幫忙。一本買五歐,自己只得幾十分,不過,她把這看作是為人服務,樂此不疲。也很爽快。

她認為中國館好,為什麼好,有特色,外觀是田野,內里有許多傳統,兵馬俑等等都是增分的東西,但要說哪國的館最優秀,諸琛卻回答的很有哲學意味,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嗎。

是啊,這是一個多樣的世界。不過,諸琛還是給她參觀過的國家館打了分,先是中國,接下來哈薩克,巴西也不錯。

告別了諸琛,去參觀法國館,想細看看那倒懸的田野。出館後,外面下起傾盆大雨,趕緊走到“世界大道”去躲。世界大道頂上是白色鬥篷,遠看像一片片帆,炎熱可遮涼,大雨可當傘。正好走過一個打扮的很新潮的青年。問講不講中文,大聲回答講,本來就是中國人嗎。記者問他看了幾個館,回答只看了日本館,中國館。比較一下如何?小夥子姓吳,他告訴記者,中國館外表看漂亮,裡面很空洞。進去後有點懊悔。感覺上沒有人。什麼沒有人,人不是不少嗎。小夥子的意思是沒有人管。他說,日本館就不一樣,內容很實在,很細緻。從頭至尾,都有人給你講解,主動跟你打招呼。中國館就任你進去好了,沒人講解,看完了事。他說他的朋友們也是這樣說的,朋友們看過的館更多,別的館都有很多人接待。

記者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從意大利那不勒斯來。其實年輕人應該算作華裔,小時候跟隨父母在那不勒斯安的家。他對米蘭的印象是太商業化。

最後見的這位中國人可不是會場抓的。他是中國企業聯合展覽館副館長黃耀誠,上午約,沒空,約好下午再去。去了,先見到胡老師。他是管新聞的官員,館裡年輕人都把他叫胡老師,他替我約的副館長。上海到底主辦過世博會,他們的行事作風也開化得多,外媒的,不要緊,談談嗎。而且,副館長本身就參加過主辦上海世博會。

和副館長黃耀誠談了不少,詳細的此處暫不多說。記者問,看了意大利的吸霾館有何啟發,現在中國大城市霧霾太重,中國企業家是不是可以學學意大利,多搞些吸霾建築。副館長盯着我,還在思考,胡老師發言了,這個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太大了。好,那我們談別的。

米蘭世博已一個半月,辦過上海世博,再來參加米蘭世博,感想如何?黃耀誠四平八穩,回答得很簡練:“有三點,一,世博的情結更加深了,因為我們辦過世博;二,通過米蘭世博,我們看到社會的文明不斷地在進步;三,米蘭世博會在組織安全方面非常有序,上海世博會,當時我們擔心人太多,組織方面是不是能夠應對。所以考慮了很多預案。你看,米蘭世博會看起來很平靜,觀眾也有序,但是我感到整個組織工作有條不紊。這是一個組織大活動的基本經驗。我也看到了各個國家,小國也好,大國也好,都能自己的特色能夠表現出來。我們上海世博會原來是不出國門,遊覽世界。這個世博會上也來了很多外國人看,每個人歡聲笑語。我想,在這個世博會上,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我們館就辦過上海的旗袍秀,玫瑰婚典。文化的交流就融合在整個展館的展示當中”。

中國館的湖北日還在熱烈進行,哈薩克館門前一整天都是長隊,黃耀誠和諸琛都提到哈薩克。哈薩克館跟以色列館一樣,開始並不特別引人 注意,現在也成了熱點。記者看後,有點小感覺,感覺這兩個國家都講出了本民族的一段動人故事。哈薩克門前的歌舞不光助興,同時在講述着一個牧野民族過渡到現代的歷史;以色列也是通過一家三代開墾荒原、最終荒漠長出高產莊稼和水果的故事,呈現以色列的堅韌和智慧。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