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中國經濟最高決策是否有分歧引猜測

人民日報權威人士批評國務院經濟政策,李克強發表聲明否認舉債刺激經濟。人民日報又發表習近平經濟政策講話。中國經濟最高決策領導層是否出現信號不一讓國際關注,也可能引發外界對中共高層主張分歧或權力爭奪的猜測。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路透社照片
廣告

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中央的政策和上海的市場走勢都可能對全球造成影響,但有評論員認為,分析中國重大經濟決策由誰制定及如何制定,就像解讀茶葉一樣撲朔迷離。而《人民日報》日前刊登權威人士批評中國以債務刺激增長的專訪,數小時後國務院網站就刊出總理李克強的聲明 ,強調政府沒有搞強刺激。

李克強稱,其班子近年一直專註推行結構改革,以應對增長放緩。

報導說,李克強本星期一即5月9日發布聲明後,《人民日報》又刊登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月1月一次講話的全文 ,當中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改革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

報導引述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維森表示,近期當局發出的政策信號不一,先是有高層批評刺激措施,然後又有領導人否認推行刺激政策,情況令人困惑,只得繼續觀望。

香港牛津經濟學院亞洲經濟部主管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單靠取得共識當然很理想,但大家始終想知道負責的官員是誰,想了解他們的思路、如何權衡各方意見、以及其目標如何。他認為現時較難推斷領導層的立場。

報導說,同濟大學金融教授石建勳認為,最近發出的政策信號不一,情況異常,並批評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石建勳稱,借“權威人士"之名掩飾身份,令人想起內戰時期的媒體策略。當時,毛澤東就曾以“權威人士"的稱號撰文,攻擊對手蔣介石。蔣介石及後於1949年逃到台灣。

他表示,如今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不適宜用這種方法。

一般認為,首篇批評以債務推動增長的文章,是由習近平的助手撰寫。

南華早報的報導還引述新加坡荷蘭國際集團金融市場(ING Financial Markets)亞洲研究部主管康登(Tim Condon)認為,主席習近平是掌舵人,國務院不會跟他對着干。他說:“要是習近平說向右走,官員絕不會向左走。"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