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經濟

港府發債頻仍 明年累計逾3000億港元 學者籲不可以發債作收入

面對龐大財政赤字和樓市低迷,香港政府仍無意叫停大型的填海及北部都會區髮長計畫,反而是加大發行債劵額度,新一個財政年度將發債 1200億港元(下同,折算約 141.6億歐元),連同過往的發債總額超逾政府債券計畫下的3000億元借款上限。不過,港府同時宣布,會以新的債劵計畫逐步取代原債券計畫,並把借款上限大幅上調六成七至 5000億元。學者表示,現時的發債額度占本地生產總值仍屬低水平,但港府不應以發債作收入,促當局維持多元化以保稅基。

陳茂波(前一)在立法會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桉,公告再發債1200億。2024年2月28日
陳茂波(前一)在立法會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桉,公告再發債1200億。2024年2月28日 © 直播截圖
廣告

港府近年頻頻發債,額度已由2018至19年度的15億元上升至去年底的1886億,即在不足六年間上升約125倍。而在今(28日)午宣讀涵蓋今年4月至明年3月的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下財政年度將發債 1200億元,當中,700億元為零售部分,包括500億元是以長者為對象的銀色債券,以及200億元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他指出,此舉除了推動普惠金融,亦提高市民對「基建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參與感』」。

公開資料顯示,港府在「政府債券計畫」下的發債上限是3000億元,連同截至去年底已發債1886億,下年度的發債額將達3086億,超過港府自訂的發債上限,而財政儲備亦將下降至6851億元,不足港府一年整體開支。

但陳茂波在公布下年度的發債額前已先行公布,為保持香港在亞洲區內連續七年發債排名第一的「領先地位」,港府去年已建議將「政府綠色債券計畫」涵蓋的範疇擴大至可持續金融項目,並成立「基礎建設債券計畫」,為基建項目融資,港府現在決定,會將上述兩項計畫的合共借款上限訂為五千億元,集資所得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投資於有利長遠發展的項目。他又說,這兩項計畫將逐步取代現時的「政府債券計畫」。

截至上一個財政年度,港府的未償還債項占本地生產總值4%,到了上年只,比例增至4.5%,處於低水平,財金官員指出,即使香港連續五年發債 650億元及繼續推動基建發展,有關比例在五年後仍然不超過10%,認為香港應善用發債空間以支持和加速經濟發展,並創造容量丶投資未來。

港官:發債非為交椅洲填海工程 惟計畫將推遲

但不少意見認為,港府財力不足以同時應付成本高達數以千億元計的交椅洲填海計畫和毗鄰深圳的新界北部都會區計畫,近日有不少專業團體要求港府重新考慮上述兩項計畫,但現時港府決定發行基礎建設債券,浸會大學會計丶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今早在電台節目表示,估計當局是藉此小試牛刀,為未來不同大型基建融資做準備,例如北部都會區及大嶼山填海工程。

「明日大嶼」或大嶼山填海計畫是前特首林鄭月娥推出計畫時的用語,現任特首上場後,官員一般稱之為交椅洲填海計畫。

不過,不具名的官員在預算桉解說會上強調,相關發債並不包括交椅洲人工島融資,亦並非為補足赤字而設,現時未有計畫如何分配收入用途。

政府消息人士又透露,原定2025年開始填海的交椅洲人工島計畫,目標需要推遲,因為按進度,該計畫目前仍在進行初步規畫及環評工作,今年開始詳細規畫,又要商討融資安排。但他強調,造地對香港重要,不應因為一丶兩年變化而停止,有決心繼續推行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計畫。

學者:水平仍健康 惟須適可而止

不同經濟學者均認為,香港現時的發債水平仍屬健康,未致影響評級;而港府增發零售債,為投資者提供穩定回報,亦必然會受市民歡迎,但發債規模須適可而止。

當中,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提醒港府,從公共財政角度來看,長遠而言,發債增多未必是健康現象,若港府把發債恆常化,並將它當作收入來度日,因為借債是要支付利息的,而借債後的款項若用於沒有盈利的計畫,日後可能出現還不上債的問題。他認為,對香港這個側重賣地和印花稅收的城市而言,在目前股市丶樓市低迷的情況下發債,一旦收入再下挫,恐為香港增添危機。

他表示,不能單用發債掩蓋財政問題,政府在推動債市發展的同時,必須提出未來如何回復長遠穩健的收入,尤其是香港現正步向「結構性財赤」,港府更應多花心思增加香港獨有產業規模和多元性,勿再依賴單一市場和產業,才可鞏固收入根基。

另外,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亦指出,發行基建債券以建設未來雖是好事,但若地價下跌,甚至投地時乏人問津,質疑如何在不知估價的情況下指發展人工島仍屬有盈利。另外,發行時機亦須考慮,若在美國減息前推出,港府便可能要多付利息去吸引投資者。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