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盟與中國

歐盟和中國給投資協定談判提速 國家主導投資引起歐洲政治重視

原定於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歐中峰會在新冠疫情的陰雲籠罩之下轉而在線上舉辦,9月14日星期一,歐盟27國領導人和中國領導人將繼續談包括投資協定等問題,雖然仍有諸多不同觀點,但中方曾表示,年底之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6月22日歐-中線上談判期間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6月22日歐-中線上談判期間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 REUTERS - YVES HERMAN攝影
廣告

由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德國總理默克爾等領銜,歐盟各國在市場領域對中國的主要訴求仍然是:希望中國能夠像歐洲一樣,向對方的公司張開雙臂,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期望周一的線上會議能夠讓雙方排除困難,就路線圖達成一致。但法新社引述一名保持匿名的外交官的話稱,“就算是從政治目標上來說,要給這個談判提速,在年底之前簽署協議,歐洲也不會隨隨便便簽字,必須是在值得的前提下,才會簽字”。而中國方面則給今天的線上會議稍稍降溫:剛剛過去的星期六,中國禁止德國豬肉進入中國,原因是德國東部的豬瘟。

除了貿易對等之外,歐盟和中國還將重點談氣候變化。歐盟希望自身能夠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即在2050年把溫室氣體的凈排放量降到零,並希望中國能夠最早在2025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巔峰,之後通過停止建造熱電廠等方式,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在中美關係不睦擴大化的背景下,歐盟的對華措辭越來越謹慎。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表示,“歐盟必須給自己的利益做出一個定義,必須強大,同時保持對中國和美國的獨立性”。布魯塞爾方面則打出平衡牌,法新社引述一位選擇匿名的歐盟官員的話表示,“歐盟在自身利益和價值觀上面堅定不可撼動,但歐盟希望和中國進行合作。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歐盟絕不能成為任何緊張局勢的主場,歐盟必須是一個穩定的元素”。

上周,歐洲審計院發布了一份報告,當中彙總了歐盟各國對中國“國家主導的投資戰略”的應對方式,主要關注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影響之下,中國投資對歐盟產生的影響,以及產生的機遇。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的第二大夥伴國。與此同時,歐盟還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引領區域,但當中中國佔比仍然比較小,2018年只有3%。歐洲審計院還指出,歐盟內部政治規則之下,各成員國視自身利益與中國簽署雙邊協議,並不通知歐委會,例如歐盟15個成員國已經簽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歐盟外交事務發言人馬斯拉里表示,審計院的報告令人更加確信,“中國正在增強國際存在感,其中中國的國家主導投資至關重要,需要引起政治重視”。她表示,“歐盟成員國如果缺乏團結,是不會與中國實現任何合作目標的”。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