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法國學者:特朗普對華政策阻礙了中國實力的壯大

發表時間:

2021年,美國政治隨民主黨人拜登宣誓就職翻開新的一頁,不少民主國家,尤其是不少美國的傳統盟友如釋重負。過去四年間,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不按常規出牌的行為方式令美國與傳統盟友關係緊張,也招徠民主國家輿論的眾多批評與嘲諷。但特朗普在亞洲,尤其是不少中國內外的中國人中,贏得非常堅定的支持,台灣與香港也有很多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過去四年間,中美關係可謂快速惡化,在貿易戰之外,雙方在各個領域,尤其是高科技與地緣政治領域的對抗公開化。如何評價特朗普過去四年的對華政策呢?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亞洲所負責人瓦萊麗-尼凱女士對本台談了她的看法:

智庫“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亞洲中心負責人瓦萊麗-尼凱
智庫“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亞洲中心負責人瓦萊麗-尼凱 DR
廣告

特朗普政府成功地遏制了中國在亞洲的雄心

法廣:特朗普四年任期十分引人注目的行為是他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四年間,中美關係急劇惡化。但特朗普本人因此得到不少中國人的支持。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海外,都有不少中國人如今也還繼續支持特朗普。整體來說,您怎麼評價特朗普這四年間的中國政策?

尼凱:“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有人會說特朗普強硬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貿易領域,沒有取得多少成果,因為目前美國對華貿易依然嚴重逆差,2020年甚至還出現上升。但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新冠病毒疫情。疫情期間,中國對外出口了很多醫療物資、電子產品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在讓世界其他地方可以熬過這場原本來自中國的危機 。”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那些海外中國人,還有台灣人、香港人等等,他們之所以並不那麼反對特朗普,也是因為他們認為特朗普對中國施加了足夠壓力,在一些領域得以阻礙中國實力,尤其是在軍事和高級領域的實力,進一步壯大,比如,他採取了更嚴格的措施,禁止向與中國軍隊有關聯的企業轉讓高科技物資……所有這些措施都限制了中國的行動能力。”

“另外,特朗普某種“難以預知”的特點,以及他,尤其是國務卿蓬佩奧,在中國問題上的強硬表態,可能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沒有敢進一步加強在南海的活動。中國 當然沒有離開南海,但是在特朗普任下,中國也沒有嘗試去佔領新的島礁,就因為北京擔心美國總統可能做出在它看來未必理性的反應。這可以說是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一個積極效應,它成功地遏制了中國在亞洲的雄心。”

“還有一點是,儘管特朗普的對華戰略有些方面顯得過激,而且也未必總是很有效,儘管中國不斷呼籲新總統拜登改善中美關係, 但是,無論是在貿易領域,還是關於某些物資禁運,或是關於向與軍隊或政府有關聯的研究員開放某些實驗室等等,拜登政府好像並沒有要推翻特朗普此前採取的措施。”

“雖然有很多理由去批評特朗普的行為方式,但他,尤其是他身邊的團隊,在對華政策上採取的措施確實取得了一些效果,阻礙了中國實力的壯大。”

特朗普團隊最後幾項決定令新團隊走回頭路

法廣:是否可以說特朗普政府,尤其是他任期後期在新疆維吾爾人問題,在香港、台灣問題上的採取的措施,立場之強硬,在某種程度上,讓其繼任者反而有了更多空間?

尼凱:“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特朗普以及蓬佩奧的最後幾項措施或聲明,無論是關於香港,還是台灣,尤其是指稱中國在新疆的政策是對維吾爾人的種族屠殺,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特朗普和蓬佩奧因此招徠很多批評,因為這些措施給繼任者的工作帶來困難。但是,如果從人權的角度來看,從香港人、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特朗普團隊把標準推到很高,迫使他們的繼任者不得不繼續這條路線,儘管方式不同。可以肯定的是,喬-拜登很難在這些措施上後退。中國當然期望他這樣做,北京已經開始施加壓力,希望拜登收回一些特朗普的決策,但倘若拜登這樣做,就會傳達出的一個非常負面的信號,就好像是允許中國重新展開一種更具有攻擊性的戰略。所以,的確,特朗普團隊在中國問題上的最後幾項決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新團隊不必這樣做,但新團隊也將很難很難減輕這些措施。”

法廣:這是否也為拜登團隊重新定位對華政策提供了機會?

尼凱:“我覺得我們更會看到的是拜登團隊繼續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而不是重新制定政策。鑒於整個公眾輿論,不單單是美國,對中國的看法極其負面,尤其是因為這次自中國武漢開始的全球瘟疫大流行,人們都看到中國如今還在努力掩蓋、隱藏疫情緣起的資訊,至少是 不夠透明,即使是面對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調查團 。要知道,這次疫情已經在全球造成兩百萬人死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上升,也對全球經濟造成非常嚴重的衝擊,這一切都使得美國新政府很難在旨在遏制、阻止中國具有攻擊性的崛起的戰略上走回頭路,尤其是在亞洲地區,除非是中國國內發生重大政治變化。”

美國退出世衛組織的決定對重新思考對華政策有一定作用

法廣:過去四年,中國謀求在各國際組織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在重大國際議題上顯示自己的影響力,而這期間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卻不斷退出國際承諾,退出國際組織,以此表達抗議,但美國也並沒有建立新的機制,取而代之。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近日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歐盟成員國受訪者都不希望歐洲追隨美國,與中國對抗。是否可以說,特朗普這四年總統任期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在國際舞台打開了方便之門?

尼凱:“我不太贊同這樣的看法。我們當然可以去做一些民意調查,問人們是否支持歐洲與美國一道對抗中國,可以想象很多人會說不贊成,因為歐洲總有一部分人不信任美國,希望歐洲面對強勢的美國,堅持自己的立場。歐盟就在拜登政府上任幾天前與中國簽署了中歐投資協定,因為有些人認為應當面對美國,堅持歐洲在戰略上的決策自主。”

“但也應當看到,特朗普的確退出了一些國際組織,比如世界衛生組織,而美國遠遠是這些組織的最大捐款人。美國的確也沒有提出可以替代的方案。但是,美國的退出也讓所有人也都非常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些組織的局限性,意識到世界衛生組織反對中國政府的能力有限。中國在疫情早期曾試圖根據自己的利益,影響世衛組織的決定。不要忘記,一直到2020年1月底,世衛組織總幹事還在說,不能肯定新冠病毒會人傳人,說停止與中國的航空往來是一種歧視政策(這是中國政府當時的立場)……就是說,世衛組織確實有很多弱點。美國退出這個組織至少是明確提出了問題,哪怕方式有些粗暴。美國退出人權理事會等其他機構的做法也是一樣。這些決定產生的心理衝擊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對拜登政府有利。拜登雖然決定讓美國重返世衛組織,但卻是在一種新的基礎上重返。就是說,問題被以一種粗暴的方式擺上桌面,如今世衛組織很難對此不予理會。即使是從這個角度說,我也不能肯定,特朗普如今已經不在位,他本人可能當時也未必意識到,這些都對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政策有一定作用,無論是對美國的盟友,還是對美國本身。”

中歐投資協定是歐盟一次戰略性錯誤

法廣:說到歐洲,您提到歐洲聯盟去年底與中國簽訂的中歐投資協定。這項協定的簽署引發很多評論。歐盟強調中國方面同意在遵守有關強迫勞動的國際標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但這項協定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幾天簽訂。拜登團隊想要面對中國建立的統一戰線是否已經出師不利呢?

尼凱:“其實一切還未定局,因為不管怎樣,這項協定不會在2022年以前獲得批准。協定必須經歐洲議會批准通過,但歐洲議會內有很多人反對。只能走着看,看2022年歐洲、美國的形勢是否變化,尤其是在中國是否變化。如果中國繼續目前這種極具挑釁性的行為方式,協定很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批准。”

“但是,的確,歐洲確實有一種誤判。德國的經濟利益對達成這項協定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做出的讓步很有限。默克爾可能也想在德國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結束之時,同時也是她總理任期即將結束之際,有所建樹。但這是一個戰略性錯誤,因為歐洲與中國追求的目標完全不同。歐洲強調,這是一項投資協定,主要是在經濟層面對歐洲企業有利,歐洲企業可以在中國獲得比較平等的待遇,儘管中國根本沒有承諾要簽署關於強迫勞動的國際公約,只說向這個方向努力。只要對中國的行為方式有所了解,就會明白這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中國方面的目標則非常明確,無論是與歐洲的中歐投資協定(CAI),還是與亞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都是戰略性舉措。中國要盡一切努力在拜登政府上台前,一方面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亞洲大國,另一方面與歐洲聯盟, 簽署重要協定,以便向美國顯示,儘管中國因為新冠疫情而面對眾多批評,但中國還是有強大的盟友認為與中國簽署協議相當重要。儘管中國過去這一年不僅發生了新冠病毒疫情,而且還有在香港發生的一切,有維吾爾人的強迫勞動,有台灣或南海面對的壓力等等,但歐盟以及亞洲國家還是選擇了與北京簽約。對於北京來說,最重要的正是這一點。至於兩年後,協定是否能獲得批准、協議背後具體有哪些內容都並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向美國證明,中國有足夠的影響力,有足夠的實力,獲得與歐盟或亞洲夥伴協定簽署。”

 

拜登團隊1月20日宣誓就職後,立即開始工作,連續推出政令,推翻其前任多項國內國際措施,但在中國問題上,新政府各閣員上任之初,都表示不會在中國問題上讓步。在台海問題上,四年前,特朗普上任之初,與台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通話被看作是打破了美國外交政策常規,令北京惱怒不已,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四年後,台北駐華盛頓代表首次被正式邀請參加美國新總統宣誓就職儀式,似乎已是順理成章。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