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François Daireaux鏡頭下的中國:定期報廢式的發展模式

發表時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Daireaux 近日將他過去10餘年間走訪中國各地拍攝的部分影像,集合成冊,巴黎天主教大學中國問題專家Emmanuel Lincot配以詩文,取名《Discover》, 由LOCO出版社籌備出版。如果說François Daireaux通過照相機記錄的摧毀與建設的強烈反差,投射出一個快速發展而無暇回首自顧的中國即時景象的話,Emmanuel Lincot配寫的詩文則超越視覺的局限,說出圖片背後的故事,上溯歷史,下迄當今。藝術與文學,兩種不同形式的創作相輔相成,講述着兩個不同背景的作者,對力爭世界大國地位的中國的觀察與思考。

石家莊某工地。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Daireaux鏡頭下的中國。攝於2014年
石家莊某工地。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Daireaux鏡頭下的中國。攝於2014年 © François Daireaux
廣告

中國:定期報廢的發展模式

中國古語中的“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之說,在毛澤東時代演繹成“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如果說意識形態推動下的“破四舊”狂飆已經成為過去的話,中國的城市與鄉村也在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面貌日新月異,其速度之快令世人驚嘆,但這種快速建設與大規模摧毀相伴而行的模式也開始引發思考:大破之後而立的中國將是怎樣的國度?這種發展模式正給世界帶來哪些啟示?

François Daireaux習慣於遊走世界,去觀察、發現陌生國度的社會,用錄音機、用數碼攝像機、用膠捲照相機等影像工具,記錄在所到之處感應到的脈動。2004年至2018年間,他走訪中國百餘座外國遊客鮮有光顧的三線、四線城市,從鞍山,到貴陽,從柳州,到喀什,到和田,他用膠捲照相機,拍攝了數千張照片。其中120幀圖片成為這本新書Discover的主體。這裡沒有中國人引以為榮、外國遊客趨之若鶩的風景名勝,讀者看到的更是一個急於改變面貌的中國即時景象。這些照片令人震撼之處,是廢墟、瓦礫與周邊拔地而起的新建樓房之間、拆毀與興建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不破不立,但那些破而後立的嶄新樓群,似乎破已經孕育於中。François Daireaux告訴本台,這部影集按照電影的邏輯設計,在數千張照片中篩選這120幀圖片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影片剪輯。

F. Daireaux : “有很多顯示景觀的照片。這些景觀通常是被破壞的景觀,分不清它們是在建設中,還是在拆毀中。我在中國的旅行中注意到,有時候我幾乎看不明白正在建設什麼,還是正在摧毀什麼。很多照片反映的都是這種景觀。我用了很長時間只拍攝這些城市景觀的拆毀和建設。這些新建的樓群整齊畫一,沒有靈魂,沒有魅力,沒有特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是一個模樣。 在中國,一切都最終變得相似相近。我走訪了一百多座城市,準確的說是106座城市,但就好像只是一座城市,因為至少是我拍攝到的這些城市,如今都變得大同小異,都是同一種建築風格,一種從建築學角度看,沒有任何特點的風格。”

“中國每次都剷平一切,然後從頭開始。給人感覺是一切都是暫時的。人們在這些照片中看到的那些剛剛建起的新城,20年後就將不復存在。這些建築使用的都是低質量的材料,最多隻能維持20年。這簡直令人難以想象。世界正面對氣候環境崩潰,人類還在不斷的建設。正在向世界第一大國進軍的中國採用着一種定期報廢的發展模式。這些千篇一律的城市,20年後將是一種不堪的景象。一切都只為了儘快致富,隨後就再拆毀,再重建……從環境的角度說,這一切都太可怕了。”

令François Daireaux痛心與擔心的是這種不斷拆毀、不斷重建的模式也在破壞着歷史悠久的文化。而這種發展模式正隨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而輸出到其它地區,勾勒出一個在全球化過程中,人性不斷退化的世界

F. Daireaux: “這是一個歐洲人面對一個偉大文明的目光。中國文化令我癡迷,但同時,中國今天的景象也讓我目瞪口呆。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或其它博物館,人們可以從那些雕像、瓷器、青銅器等各種物件中體會到中國文化之美妙,而眼前看到的中國……難以想象這個文明變成今天這個模樣。我有時想:這就是今天的中國,實在不太美麗。很明顯,中國正破壞它的文化,而且已經破壞了它的文化,一切都太晚了。如果去喀什,你會發現,中國不僅在摧毀自己的文化,也在摧毀維吾爾人等其它少數族群的文化。當然,其它一些國家也是這樣。廣義上說,這本書並不只是關於中國,它也是關於世界,關於全球化,關於世界的人性退化。這本書很悲觀。以後我會出一本關於印度的書。我相信,再過十幾年,印度的形勢也會變糟。我的意思是說會喪失多元,喪失多樣性。不單單是植物的多樣性,也是語言、是人的多樣性。在這一點上,中國是一個樣板,很多在其它地方會發生的事情,已經先在中國發生了。”

半城半鄉的景象已經預告了瘟疫大流行

與帶着從參觀吉美博物館展品得出的文化想象踏上中國土地的François Daireaux相比,Emmanuel Lincot稱得上是“中國通”。他曾專註研究中國藝術史,如今更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密切觀察者。在他看來,這些在2019年以前捕捉到的中國紀實影像,已經預告了此後的全球瘟疫大流行,以及其它災難。

Emmanuel Lincot : “這些景象半城半鄉,即是鄉村,又是城市。正是這種不同元素的混雜帶來的微生物交錯碰撞,引發了眼前的瘟疫大流行。脫韁野馬般的城市化進程破壞了中國的美麗,也破壞了世界的美麗,它所帶來的正是一系列的災難,比如污染,比如百姓失去根基、失去坐標 …… 這些都在這些圖片中盡顯無疑。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曾是全球化的實驗場。這些圖像講述的不只是中國,它講述的實際上是人,就是說這些在新冠疫情前拍攝的照片,在疫情背景下,揭示出人性的共通。”

“這些拆毀與建設圖景形成的反差的意義在於它與Marc Ribout等著名歐洲攝影家所曾展現的高度美化了的中國形象相距甚遠。這本書並不是要批評中國,或醜化中國。而是恰恰相反,它呈現出當今中國最為常見的景象。就是說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景緻只是僥倖得到保存的小島。現實是,無論在北京,還是在紐約,世界正在趨同單一,尤其是在正以大寫的速度發展的中國。這一點,還很少有外國人或中國人展示過。而這種趨勢很令人震驚。我今天審閱一篇中國藝術史博士論文。主題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女藝術家。在她的畫筆下,50、60年代的中國社會尚沒有遭到太多破壞,至少在從環境角度講,你還可以看到美麗的森林,看到風景迤邐的鄉村,等等。而如今,比如,坐在連通北京與青島的列車上,沿途數百公里所見的景象更像是一個郊區,完全不再是鄉村。而這種變化還幾乎從未被人展示過。之所以如此,我覺得很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深知這種社會顛覆已經不可逆轉,因而避而不談”

在Emmanuel Lincot 看來,這種無可挽回的地覆天翻並不只是目前執政的中共政權所為:

Emmanuel Lincot: “事實上,自20世紀初起,歷屆政府都在破壞中國的文化遺產。這種破壞甚至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開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原因不只是戰亂,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地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拋棄傳統中國當然曾是中共政治綱領想要達到的目的,但如今,中國又試圖找回這個傳統的帝國,大幅改寫傳統。但其實,這個傳統的中國已經不復存在,只能在書中,在圖片、影像中找到。 而現實中國尚很少有人展現。 François Daireaux 的照片顯示的正是這個現實中國。展示這個中國現實不僅很迫切,而且也很重要。”

Emmanuel Lincot 選擇了以詩歌的形式,講述這些即時景象背後的中國故事, 似乎想重新喚醒詩詞歌賦這個被遺忘的中國文學傳統。他表示,他的詩文既是對François Daireaux的影像視角的延伸,也是利用文字去審視中國歷史,講述影像中看不到的世界。有些話題微妙,詩歌便是更好的表達形式。詩詞歌賦之所以長期是中國傳統文學中的重要表達形式,正是因為它可以婉轉地表達所思所想。

《Discover》的字面意思是“發現”。新書的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一個名勝古跡背後、一個被令人炫目的增長數字掩飾了的中國現實。這些並不光鮮耀眼、甚至令人不安的即時景象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與快速建設相伴而行的破壞,目的並不在於貶損懷抱大國復興夢想的中國形象,而在於對這個在國際舞台影響不斷擴大的國度的發展模式、對全球化在中國的實踐提出反思。François Daireaux表示,他之所以開始關注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意識到這兩個亞洲大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將會對世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Emmanuel Lincot 認為,François Daireaux的鏡頭捕捉到的景象不僅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眼前這場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也預示了城市化進程給社會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破壞。但無論是François Daireaux,還是Emmanuel Lincot 也都從這些景象中看到了人抗拒碾壓的韌力。

新書法、英、中三種文字對照,將在5月底推出。照片將在歐洲各地巡展。

因國力增強而充滿自信的中國是否會坦然面對這些圖景展示的現實中國和它提出的問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