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印太縱覽

德海軍總監:德國除為印太國家的穩定、繁榮和自由作出貢獻外別無選擇

發表時間:

自德國政府於2020年9月首次發布針對印太地區的政策指導方針後,德國海軍護衛艦“巴伐利亞”號也在過去的半年中展開了對該地區的巡迴訪問。“巴伐利亞”號日前穿越南中國海抵達新加坡,使其成為了過去逾19年來首次穿越南海的德艦。為了突出德國政府對印太地區的戰略重視,德國海軍總監舍恩巴赫(Kay-Achim Schönbach)特意在此期間抵達新加坡展開訪問,並在“巴伐利亞”號上接受了媒體的採訪。他隨後還在當地參加了由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舉辦的,題為“印太海事安全未來”的論壇活動。

德國海軍總監舍恩巴赫到訪新加坡資料圖片
德國海軍總監舍恩巴赫到訪新加坡資料圖片 © 網絡圖片
廣告

德國駐新加坡大使里德爾(Norbert Riedel)12月20日還在《海峽時報》上發表了題為“‘巴伐利亞’號在新加坡,以維護國際規範為己任”的專題文章。里德爾在文章中寫道,“在穿越南中國海之後,德國護衛艦‘巴伐利亞’號將於今天停泊在樟宜海軍基地,對新加坡進行為期16天的訪問,時間跨度為聖誕節和新年前夕。德國護衛艦已經有近20年沒有在該地區巡航了。曾參加過上一次航行中,在當時還是一名年輕水手的卡爾斯基(Tilo Kalski)現在是‘巴伐利亞’號的指揮官。這艘護衛艦當下的部署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

里德爾說,“首先,時間和地點:亞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地區。世界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馬六甲海峽等關鍵的‘藍色動脈’進行的。東南亞也正在成為新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競爭的主要舞台之一。”他指出,“認識到該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德國政府在2020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印太政策框架。該政策指導方針的基礎是印太地區的穩定對德國安全和繁榮的重要性。因此,在過去的一年裡,(德國)與印太地區各國的合作已經大大加強了。”

里德爾說,“在這方面,‘巴伐利亞’號的部署起到了關鍵作用。打個比方來說,我們不能控制風,但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帆調整好。(德國的)印太指導方針的目標是護衛艦存在和訓練任務的關鍵:加強與該地區夥伴的國際合作,支持德國為維護基於規則的海上秩序所做的努力。”他提及,“在新加坡停留之前,‘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完成了協助執行聯合國對平壤的制裁的任務,監察了涉及朝鮮相關船隻的可疑非法船對船(違禁品)轉讓。”

里德爾說,“在‘巴伐利亞’號為期近7個月的印度-太平洋部署任務期間,其他任務包括與新加坡海軍等合作夥伴的聯合演習。本月早些時候,德國重申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普世性和首要地位,並強調需要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完整性,將其作為所有海上活動的法律框架。”他續稱,“雖然我們的關注是全球性的,但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在南中國海提出的非法和全面的海洋主張,以及對該地區其他國家主張其合法權利的持續恐嚇和脅迫行為。”

里德爾說,“第二,‘巴伐利亞’號在新加坡的停靠意義重大,因為它將在德國新政府上任後不到兩周的時間內發生。即使在新(總理)的領導下,德國政府對基於全球規範和國際法的印太地區的承諾仍然沒有改變。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的領土爭端將在國際海洋法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德國準備在2022年1月接任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將努力進一步加強多邊主義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里德爾補充說,“第三,這艘護衛艦的存在是歐盟加強其在印太地區安全參與的一致努力的一部分。在2020年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歐盟與東盟的關係被提升到戰略夥伴關係的水平。在法國、德國和荷蘭的倡議下,(歐盟)通過了一項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有助於歐洲採取協調一致的方法。”

里德爾介紹稱,“‘巴伐利亞’號的任務是德國印太政策指導方針的早期具體成果的一部分。其他成果包括為東盟秘書處和東盟成員國的工作人員提供關於解釋和實施《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培訓。德國還加入了一項關於在亞洲打擊海盜的區域合作協議,以保障海上航線的安全。”他表示,“雖然安全層面在其印太戰略中發揮着特殊作用,但德國及其新政府認為,合作範圍可以擴大到更多的政策領域,如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基於規則的、公平和可持續的自由貿易以及數字轉型。”

里德爾說,“在我們與新加坡的關係中,我們可以在現有的堅實基礎上更進一步。2000多家德國公司在當地提供了45000多個工作崗位,這證明了他們對新加坡及其商業環境的信心,以及該國作為區域中心所發揮的作用。新加坡和德國已經在多邊倡議方面展開合作,如‘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畫’(COVAX)的疫苗倡議和多邊主義聯盟。”

里德爾談到,“卡爾斯基指揮官在海上的活躍時間將隨着這艘護衛艦在明年初的印太地區的部署而結束,但德國在該地區的參與度的提高將繼續下去。”他強調,“德國清楚地意識到,需要在所有政策領域作出持續努力,以履行其擴大在新加坡和本地區足跡的承諾。德國政府希望避免單方面的依賴性,並尋求加強與未來全球參與者的聯繫。為此,除了繼續致力於多邊主義、法治和民主之外,它還將繼續在地理上和戰略上使其合作領域的關係多樣化。”

里德爾說,“通過這些新的視野,我們期待着加強與新加坡在各個領域的長期合作。當‘巴伐利亞 ’號在新加坡迎來新的一年後離開之際,它將繼續其促進航行自由和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旅程,同時也將把更廣泛的視角和對世界這一地區的認知帶回德國國內。”

舍恩巴赫和里德爾12月21日還在新加坡參加了由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舉辦的,題為“印太海事安全未來”的論壇活動。舍恩巴赫受邀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表示,“繼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陳振聲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詹姆斯·奧斯汀(Lloyd Austin)之後,我為應邀在富勒頓講座(Fullerton Lecture)上發言感到特別榮幸。”

舍恩巴赫說,“但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正如你們所預料到的那樣,我不是一個政治家;作為一名軍人,我不制定政策,而是執行政策,因此我的觀點更傾向於自下而上。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很高興,正如我所說的,與你們分享我的個人見解。”

舍恩巴赫說,“但在我進入細節之前,我可能想先說一句非常特別的感謝,特別是感謝新加坡,尤其是新加坡海軍的盛情款待。當我向我的新加坡同行,新加坡海軍參謀長孟耀誠少將詢問,‘巴伐利亞’號護衛艦能否於新年期間對新加坡進行一次港口訪問時,我立即得到了積極的回應。”

舍恩巴赫補充說,“孟耀誠回答說:‘是的,OK,毫無疑問,沒問題’。我來到新加坡的時間很短,但我已經體驗到了新加坡人的熱情好客。我代表昨天抵達新加坡的我的士兵們發言,正如(活動主持人)詹姆斯提到的,在德國‘巴伐利亞’號護衛艦上,我可以毫無疑問地指出,我們感到很自在,我們真的感到很自在,男女水兵都感到很自在,感謝你們所有的支持。”舍恩巴赫說,“女士們,先生們,正如先前宣布的那樣,現在讓我從一名海軍軍官的角度來闡述德國在印太地區的意圖和從該地區獲得的經驗。”

舍恩巴赫談到,“想象一下,如果20年前,比如說2000年左右,在這裡進行的類似講座中,我的一位前輩曾預言,首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將在四年內入役一個法國海軍的力量,根據法國海軍參謀長的說法;網絡空間將成為一個軍事競爭區;中國將在南中國海建造人工島;與移民危機作鬥爭將成為德國海軍的一項持久的軍事任務;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夥伴將向印太地區派遣軍艦,作為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航行自由的參與承諾。”

舍恩巴赫指出,“我們可能會同意這些預測中的一個或兩個內容,但肯定不會想象到所有這些預測同時成為現實。這些事態發展清楚地表明,全球安全局勢已經變得非常不穩定,要作出可靠的預測是多麼困難。”他說,“為了理解為什麼現在德國將一艘軍艦派往數千英里外的印太地區,我想對德國的外交政策準則作一些說明。”

舍恩巴赫說,“除了在剛才提到的印太(政策)準則之外,正如你們都知道的那樣,德國遵循我所說的政策準則,承諾加強其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和防務參與。直到最近還在擔任德國國防部長的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強調了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

舍恩巴赫談到,“引述卡倫鮑爾的話說:‘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重心正在從跨大西洋地區轉移到印太地區,這是未來國際秩序形成的地方’。”舍恩巴赫指出,“中國、日本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它們共享太平洋海岸線,幾乎60%的全球GDP和三分之二的全球經濟增長都來自於印太地區。僅僅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國際海上貿易就高達25%,這些海上貿易規則如果受到阻礙,對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的供應鏈以及歐洲的繁榮將產生嚴重影響。我們現在就看到了供應鏈上發生的情況。”

舍恩巴赫補充說,“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強調是至關重要,而不僅僅是利益所在,我們至關重要的利益就是要關注這個地區。我告訴孟耀誠和在昨天也告訴新加坡國防部長閣下:特別是我們德國人,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目的,這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不是說在這裡,站在這裡,豎起我們的手指,說你們必須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我想新加坡人民比我們更清楚 。”

舍恩巴赫提到,“印太地區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60%,佔世界33個大城市中的20個,也是全球一半以上的碳排放源,這使得該地區國家在應對氣候危機等全球挑戰方面成為主要參與者和合作夥伴。”他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印太地區的軍備開支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增長得快,現在正好佔到全球開支的30%以下。同時,該地區似乎缺乏有效的合作安全結構和遏制潛在衝突的機制。”

舍恩巴赫說,“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崛起對老牌強國構成了挑戰,該地區的力量平衡因這一動態而出現了動蕩。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政府、組織和機構將印度-太平洋作為其概念參考框架,從而成為其政策的基礎。這方面的例子包括日本、美國,當然還有澳大利亞、法國和英國。”

舍恩巴赫說,“因此,這些對印太地區的看法,東盟也已經制定了其對該地區的看法。這些針對印太地區的所有概念都提到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從我個人的淺見來看,它們的目標似乎有所不同;它們對各種政策領域的重視程度不同;它們對多邊主義方式的看法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它們在是否和如何納入中國這個區域大國和新興的世界大國的問題上存有分歧。中國在某些情況下挑戰國際秩序的規則,並無疑地試圖根據自己的觀點設計未來的全球秩序。”

舍恩巴赫說,“從我們的角度評估印太地區的安全影響時,必須考慮到一些因素和要素。我們不要忘記,所有的核大國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與印太地區有關聯。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亞洲國家,不要忘了朝鮮,朝鮮也有核武器項目;美國和俄羅斯都有太平洋海岸線,當然法國和英國在印度-太平洋也有海外領土。此外,除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公開的權力競爭,還有許多有爭議的邊界,醞釀著(國家)內部和跨境衝突,以及大量的難民流動和區域及國際恐怖主義網絡,這些都可能影響全球穩定和我們在該地區的利益。”

舍恩巴赫說,“美國正越來越多地向,這對我們歐洲很重要,對德國尤其重要,美國正在將戰略重點從大西洋地區轉移到印太地區,這不是在新總統拜登上台後才出現的,而是更早就發生的事情。然而,雖然中國目前只關注太平洋地區,但美國必須同時關注太平洋地區和大西洋地區。而當下俄羅斯、烏克蘭、中東和非洲的事態發展使美國更有必要關注大西洋地區。”

舍恩巴赫表示,“德國是一個在世界各地開展貿易的國家,除了為維護和支持印太地區國家的穩定、繁榮和自由作出貢獻外,別無選擇。超過20%的德國貿易是在該地區進行的,歐盟成員國是該地區最大的投資者之一,德國名列前茅。德國致力於加強印太地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以確保它仍然是一個包容性合作的地方。德國倡導開放的航線,因為我們需要這些開放的航線,我們需要開放的市場,我們倡導開放的市場和自由貿易的高水平競爭環境,同時促進數字化、連通性和人權。”

舍恩巴赫說,“德國的印太政策是建立在一系列核心原則的基礎上。首先,德國的行動完全融入了歐洲的方法。德國不採取單邊行動,而是在多邊框架內行事。德國追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該秩序尊重法治、普世價值和普世認同的政策目標,如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他說,“該政策方針是對印太地區所有國家發出的邀請,以擴大和深化他們與我的國家、德國的合作。正是在這種包容性的精神下,德國看到了自己在印度-太平洋的作用,同時其也渴望確保沒有國家被拒之門外。”

舍恩巴赫說,“然而,包容性並不意味着在大國之間和制度的競爭中保持等距。德國堅持自己的原則,並準備和願意與新加坡這樣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加強這些原則。為了與印太地區的國家達成共同目標,我們需要與那些與我們享有相同價值觀和對國際法理解的國家合作。 ”

舍恩巴赫說,“你們當然都知道,正如詹姆斯所提到的,在基民盟黨人默克爾擔任總理16年後,德國新政府在新的領導下上台,由社民黨人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接任(總理)。你們可能會問自己,政治格局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會對德國的外交政策產生影響?我們將拭目以待。但總的來說,政府和人員的變化不會被忽視,同時,外交政策是一個非常着重連續性的政策領域。”

舍恩巴赫說,“我們的新任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已經明確表示,作為與上一任政府的延續,她希望對印太地區給予特別關注。同樣,德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將保持不變。德國支持主權的歐洲,跨大西洋夥伴關係,致力於和平與安全,促進民主和人權和致力於多邊主義。這些是德國外交政策的新舊指導原則。”

舍恩巴赫說,“看一下(德國新政府的)聯盟協議,新政府的計畫表明,在印太地區問題上,新政府確實希望繼續之前的道路。其內容說:‘建立在德國和歐盟的印太戰略:我們致力於在全球標準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實現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我們希望在合作中取得進展,特別是在加強多邊主義、法治、民主、氣候保護、貿易和數字化方面;我們希望共同促進有關印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深入對話’。”

舍恩巴赫說,“在印太地區,必須盛行的不是強者法則,而是法治的力量,這也適用於通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航運路線。我之前在日本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過, 所有這些全球公域都是屬於大家的,不是由一個國家擁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全面的海洋監管框架和其所莊嚴地載入的航行自由具有普世的效力。德國準備加強印太地區的規則和標準,提供幫助、協助和倡導。”

舍恩巴赫說,“在其他領域,如環境、勞工和貿易、全球衛生管理、人權和軍備控制等領域的經紀人(角色)只能通過區域,我們的國際規則和結構來實現。德國聯邦國防軍支持德國政府在(聯盟協議)‘和平、穩定和安全’一章中提出的這些戰略目標。德國聯邦國防軍特別是通過在該地區展示海上存在,並在聯合演習和訓練以及與夥伴部隊的對話中尋求更深入的合作。就這一倡議的安全政策而言,支持口頭聲明的破冰行動是‘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在印太地區的部署,這也是我來到這裡的原因。”

舍恩巴赫說,“同時,我來到新加坡也是因為這是一個美好的地方,這裡有美味的食物和美好的人民,說了這麼多,別忘了。部署‘巴伐利亞’號護衛艦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我們在印太地區的安全承諾。派遣一艘艦艇進入印太地區突出了我們海軍的另一個方面,其表明海軍是我們政治領導人的一個靈活和有效的工具。這個超過6個月的(印太)部署計畫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舍恩巴赫介紹稱,“在整個任務期間,我們與我們的夥伴海軍在所謂的‘通道演習’(Passex)框架內參加了密集和苛刻的演習。此外,‘巴伐利亞’號還參與並管理了北約在地中海的‘海洋衛士’海上安全行動和(歐盟)在阿拉伯海的‘亞特蘭大’行動。從東京到釜山和韓國的途中,我們幫助監督聯合國對朝鮮的制裁,從而開創了新的局面。”

舍恩巴赫說,“因此,(‘巴伐利亞’號)在南中國海的整個停留和通過是對維護太平洋地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一個具體可見的貢獻。此外,我們希望利用這次部署來加強和深化我們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安全和防務關係。從我和我國政府的角度來看,此次任務完全達到了我們的期望。”他說,“德國海軍已經有近20年沒有到過該地區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必須從頭開始學習很多東西,不僅僅是在地理和航行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國家和人民方面的不同觀點。對我個人來說,在新加坡、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訪問都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舍恩巴赫說,“儘管(各國)對安全形勢的看法已經顯示出大量的相似性,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仍然很大。‘巴伐利亞’號最近在東京停靠時,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這一點,我所有的政治交流都是與我的同行進行的,但在日本和韓國的研討會和講座上,我也能感受到對中國軍事崛起的巨大關注。中國的軍事預算在過去20年裡增加了10倍以上,因此中國的軍事和海事能力不斷增強。”

舍恩巴赫提到,“請謹記,我與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指揮官談過,根據美國的評估,中國艦隊目前擁有355艘大型單位,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到460艘。中國的海軍艦艇當然也比美國的數量多。在領海的挑釁,特別是在日本宣稱的專屬經濟區,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他續稱,“韓國的大多數官員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或者他們以這種方式提到它,或者更準確地說,顯示了從與美國的密切夥伴關係和針對朝鮮的堅定立場,到與朝鮮修好和中國作為調停人的必要性的廣泛觀點。”

舍恩巴赫說,“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印太地區不同政治觀點的複雜性,你們當然很清楚這一點,但我們現在真的在塑造我們的觀點。我們考慮的國家和民族越多,其複雜性就越高,這是合乎邏輯的。儘管如此,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所有合作夥伴都享有相同的信念,即只有通過對話和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以維護和促進基於規則的秩序。”

舍恩巴赫說,“在報告中讀到的東西是一回事,而你當面得到的第一手解釋則是另一回事。因此,這導致了對中國國際角色的評估與德國公眾中普遍存在的中國形象完全不同。地理位置很重要。中國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我認為這是直到現在我們在德國的主流認知,與我們進行戰略競爭,但其也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霸權主義國家,正在利用其所擁有的權力和金錢進入歐洲,並對國際秩序施加壓力。”

舍恩巴赫說,“如果這場活動能幫助向德國公眾傳達這個信息,我將非常高興。我只突出之前在這裡的一位演講者,勞埃德·詹姆斯·奧斯汀的發言。他說,‘我們必須作為盟友、夥伴和朋友與你們站在一起,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我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為我們所有的後代們建立一個更好和更光明的未來’。”舍恩巴赫說,“我完全同意(他的發言)。”

舍恩巴赫說,“女士們,先生們,我已經清楚地獲得了這樣的印象:德國人非常受歡迎。我們沒有被認為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一個中等強國在歐洲或在歐洲框架內運作,可以提供進一步的替代方案,並建立合作結構。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我們是德國人,我們沒有秘密的目的。德國對其自身的繁榮感興趣,並相信德國的繁榮將永遠建立在印太地區人民的繁榮之上。對於繁榮,和平、穩定和尊重法治是根本。”

舍恩巴赫說,“為了闡明德國的立場,德國認為印太地區的國家處於為穩定與和平的地區秩序尋找共同點的最前沿。在尋找解決方案時,德國恭敬地提出,我再次強調是,提出支持。德國在這裡並不是為了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該地區的路線上。”他說,“在概述我們的德國外交政策時,我特別提到了我們對多邊主義的努力。現在你可能會問,‘巴伐利亞’號不是以作為歐洲海軍的一部分,而是主要在雙邊基礎上運作,這不是一個矛盾嗎?”

舍恩巴赫解釋說,“我事先也(對這一問題)深思了很久,我是否可以和我們的美國、英國或法國夥伴一起航行,納入一個國際航母特遣艦隊會有好處?事後看來,我相信以雙邊形式進行大部分的訪問是個好的決定。特別是,這是在這種情況下的第一次部署,通過這樣做,我們已經能夠加強與我們的合作夥伴的對話,使所有相關方受益。”

舍恩巴赫說,“在未來,我打算,當然是在政治決定結束後,我打算使德國(向印太地區的)的海上部署能夠定期進行,然後可能也會以國際形式與歐洲和跨大西洋夥伴的海軍一起進行。我打算在2023年再次派艦艇進入該地區。這次只是一艘護衛艦(來訪),這或多或少是一個預告,進行暖場。下一次將是兩艘(艦艇來訪)。此外,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宣布,為國際合作演習的目的,他已計畫在明年,即2022年向該地區派遣空軍部隊和網絡防禦部隊。”

舍恩巴赫說,“再加上新的F-125型護衛艦,其可以在行動地區停留長達兩年,並在原地替換船員,我們可以航行得更遠。我們正在與我們的夥伴們進行討論,特別是與我在新加坡海軍的夥伴,以及可能與日本和韓國(的夥伴)討論,以建立一個非永久性的後勤支持中心,促進部署。”他說,“我希望孟耀誠和新加坡政府會給予我們許可。帶着這些想法,我希望很快能再見到你們,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新加坡之行,下一次在夏天,可能會更潮濕和暖和。”

舍恩巴赫說,“所以,女士們,先生們,獻上最好的祝福,聖誕快樂,幸福成功,保持健康!我期待你們的批判性意見、評論、討論和問題。非常感謝。”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