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曼谷專欄

學者:地緣角逐擾亂亞洲經濟復蘇

發表時間:

英國變種病毒近期在東南亞地區掀起新一波疫情風潮,飆升的染疫人數逐步蠶食因疫苗誕生而點燃的經濟復蘇希望。在各國寄望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的趨勢下,新加坡率先完成了促進區域自由貿易的條件核准。相關各方在期冀亞太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對當下愈發嚴峻的地緣政治角逐抱以重重焦慮。

地緣角逐擾亂亞洲經濟復蘇
地緣角逐擾亂亞洲經濟復蘇 © Studio Graphique FMM製圖
廣告

泰國通訊社報道,東盟加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5個亞太國家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出現喜人進展,新加坡率先完成核准並向東盟秘書長提交了相關文件,這是首個完成官方核准程序的成員國,有助於促進其他參與國加快步驟,讓此覆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自由貿易協定早日生效。

在東南亞經濟面臨第三波新冠疫情打擊的現狀下,如何發展經濟成為各國領導人的挑戰性任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2021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水平8.4%。中國無疑被視為世界經濟領頭羊。

然而跟對待經濟問題的積極態度相比,亞洲媒體對當前國際關係與亞洲安全形勢並不樂觀。聚焦議題是美國參議院最新通過2021年度戰略競爭法案,兩黨罕見以一致態度認定跟中國開展全面競爭。媒體判斷拜登未來不僅承襲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戰略,並且還將展開更加綿密的挑戰性攻勢。譬如聯合全球盟友針對中國經貿發展、國防科技和意識形態展開全方位戰略圍堵;借藉人權、民主自由狀況掀起輿論攻擊;鎖定中國科技軟肋加以遏制和封鎖,或透過媒體宣傳損壞華人形象等等。

綜合多位學者的分析意見認為:未來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中國無意跟美國爭奪霸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不斷壯大嚴重衝擊了美國的傳統地緣觀念。中國近年來在東海、南海、台海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積極採取軍事行動。美國並不樂見地處內陸的中國對外爭取海洋權益。根據新聞報道,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10日跟菲律賓國防部長洛倫紮納(Delfin Lorenzana)通電話,雙方就中國漁船聚集在菲律賓附近海域探討了南海局勢。針對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跟中國存在的南海領土糾紛,中國外交部呼籲美國停止挑撥離間。

當前亞洲地區安全局勢惡化,緬甸政變後動蕩加劇,繼造成大約500名示威者喪生後,上周傳出緬甸政府軍單日槍殺82名反政府示威者的消息。緬甸軍政府領導人不僅拒絕會見聯合國人權代表,而且揚言將讓不予以合作的鄰國承受更嚴重的後果,導致鄰國關係惡化。印度消息稱,迄今已有400多名違抗政府命令的緬甸警察及其家人走私越境到印度境內尋求庇護。緬甸官方媒體宣稱;所有政府公務機關以及人民生活將會很快恢復常態。

亞洲安全局勢顯然不令人樂觀,媒體觀察隨着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華盛頓對外政策逐漸明朗,牽動世界各國隨之調整戰略格局。其中印度的變化尤其引人關注。儘管加入了印太聯盟,但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在表達外交立場時經常反覆強調,印度永遠堅持不結盟立場。

根據印太戰略聯盟的消息報道稱,印度正積極拉攏俄羅斯加入印太組織。評論認為印度此舉抱有同時制衡中美的戰略意圖。一方面制衡經濟影響力迅速擴大的中國,另一方面稀釋美國軍事領先的戰略優勢。對此俄羅斯方面如何回應,將成為觀察未來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另一動向。

報道稱,美國海軍本月7日駛進印度專屬經濟區引發印度強烈抗議。印度外交部發表抗議聲明稱,聯合國海洋公約法並未授權在未經大陸架海域國家允許的情況下在相關的專屬經濟區內舉行軍事演習。對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發表聲明指責印度對海洋權力過度主張,聲稱美軍艦隊有責任維護印度洋、太平洋海空的自由航行。

泰國一份關於印度研究的資料顯示,印度與俄羅斯合作關係密切。冷戰期間美蘇對抗,印度宣稱不結盟立場保持中立。但從總體上觀察在印度對外關係平衡戰略版圖中,蘇聯即今天的俄羅斯始終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擔任總理期間,美國支持巴基斯坦,印俄關係更加緊密,印度長期獲得蘇聯提供的廣泛援助,在政府層級的政治與經貿往來中,印俄保持牢固的戰略夥伴關係,俄羅斯是印度進口戰略武器的主要國家之一。兩國領導人定期互訪是為常態。莫迪(Narendra Modi)和普京(Vladimir Putin)各自稱彼此之間存在莫名的好感。印度外交部採用“特殊夥伴,特權關係”(A special partner, a privileged relationship)來形容俄羅斯。雙方還保持着頻繁的民間交流,蘇聯為印度學生提供豐厚獎學金,使他們到俄羅斯學習。蘇聯為印度培養了大批的學者,這些人後來成為印度大學的教授,即便冷戰結束後印度和俄羅斯都面臨經濟危機,兩者仍然保持着良好而牢固的外交關係和民間往來。印度堪稱是當今世界保留俄羅斯研究資料最齊全的地方。

當然,同一地區的中國實力迅速成長和擴張,打破了印度原本並不存在明顯戰略威脅的局面,因而轉向把戰略重心投向維護印度洋、太平洋利益,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結盟打造印太戰略圈(Indo‐Pacific),近期還迅速推進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外界普遍認為該同盟以遏制中國為主要戰略目標。中國多次指責印太戰略在地區內製造分歧,俄羅斯也表示關注四方安全對話是否成為亞洲版北約組織(NATO)。

同一份報告指出印中關係不如印俄關係穩定,印中爆發戰爭將深刻影響地緣關係,因此爆發戰爭也受到地緣關係的諸多局限。去年下半年中印邊境衝突發展到雙方劍拔弩張的地步,就在華盛頓政府正擬深化印太戰略的時候,中印雙方在多次軍長級會談後同意各自撤軍。學界一度分析中印兩國民間思想關於“戰爭對象”的設定,雙邊的民族情緒都傾向於向對方開戰。值得一提的是,中印兩國民眾對跟美國開戰的意願並不強烈,甚至存在相當程度的親美傾向。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