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世界報

世界報:中國被掠奪的文物——複雜的歸還問題

發表時間:

《中國被掠奪的文物:複雜的歸還問題》是本周末法國權威性報紙“世界報”周末版上有關中國的文章。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5月6日至7日訪問法國,紀念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這篇刊登在文化版面上的長文,圖文並茂回顧了1860年法國軍隊洗劫圓明園時,從北京掠走的文物的命運。。

法國世界報
法國世界報 RFI
廣告

文章作者在開篇指出二十多年來,在地處戈壁沙漠中的敦煌千佛洞前,每晚都有 1,000 名觀眾觀看實景演出,演員們裝扮成西方人,描述他們“掠奪”敦煌寶藏的情景。

20世紀初,在日漸衰落的清王朝統治下,幾乎被遺棄的敦煌遺址引起了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家的興趣,因為傳說這裡蘊藏着大量的財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以低廉的價格買購得了大約一萬份手稿、繪畫和版畫,並在將它們運回法國後小心存放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裡,保留至今。 文章稱令人稍感安慰的是法國向中國提供了部分手稿的縮微膠捲。 法國外交官並不願意討論文物歸還這個問題。有一位總結說: “我們的指導原則是在所有的地方插上我們的旗幟,除了我們曾經去過的和沒有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基本上,我們是在西安而不是在敦煌研究兵馬俑”。

輪流展出館藏珍品和敦煌文物的吉美博物館館長林茨,在接任時,就聽到了這樣的忠告:“要小心,(文物歸還是個)敏感問題,我們不想讓中國人醒過來! ”。但她表示 “自己不願意錯位內疚,而是選擇了透明和對話”。她帶着這一想法來到了敦煌研究院:“建議共同努力,通過將所有藏品數字化,使它們能夠以數字方式復原,從而提升這一文化遺產的價值,這樣有一天,敦煌將擁有與拉斯科石窟相同的複製品”,她稱讚了與中國當局的 “信任關係”,中國當局也任命她為敦煌文化大使。

文章指出,迄今為止,在北京還沒有任何官方的聲音要求歸還文物原件。中國政府也沒有要求歸還,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在 1860 年 7 月 7 日至 10 月 8 日洗劫圓明園期間掠奪的數千件文物和物品,這些文物和物品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和博物館裡。 

文章指出圓明園被毀的詳盡細節可以從《宮殿的秘密》一書中去了解。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在 1861 年的一封信中譴責了 “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 ”的 “盜竊 ”行為:並說“我希望有一天法國能將這些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不過,在要求歸還文物這一問題上,中國自己也不願表態。 然而,提出這一問題的機會並不少,如一月份在凡爾賽宮大張旗鼓地慶祝中法文化旅遊年的開始; 以及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進行準備工作時。法國漢學家林國認為:“中國沒有提出歸還要求是因為時機未到。 它就懸在眼皮子底下。 目前,中法關係狀況良好,所以就先遮蓋起來。 但總有一天,會發出來的”。 在 2023 年 4 月馬克龍訪華期間,一個小型委員會就提出了文物歸還問題,但“並不是正面提出,而是通過暗示,在拐彎抹角”。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估計,被掠奪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數量達 160 萬件。根據法國文化部的統計,目前在法國發現了大約 300 件中國的文物,主要展出在楓丹白露宮。

十年來,中國已成功要求歸還了約1800件文物。文章介紹了圓明園獸首以及吉美博物館隱瞞收藏20世紀90年代盜墓走私的周朝文物,並最終歸還的細節。

文章認為,中國文物的歸還目前面臨著許多障礙。法國對亞洲藝術起源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法國國家藝術史研究所沒有一位專門研究圓明園的研究人員。而且研究需要的資料稀少不說,還非常不可靠。

 至於參與搶劫的士兵和外交官的後代對歸還文物也諱莫如深。此外在法律方面也存在困難。

法國漢學家林國(Emmanuel Lincot)認為中國當局在歸還問題上缺乏鬥志還有其他原因:因為“大多數可能要求歸還的文物都都涉及中國最後的滿清王朝。而自1949 年以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很難對以新社會、新人類之名部分毀壞古代遺產的行為自圓其說。 不 誇張地說,如果文革期間這些中國文物不是在法國,它們早就被毀掉了。 它們因被掠奪而倖免於難。 ”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的年輕對歷史有着不同的、非殖民化的解讀。 上海大學歷史、考古教師徐堅就表示:“我真的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正式要求它們的回歸,我希望這能早日實現”。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