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疫情流行顯示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

發表時間:

流行病專家告誡當野生動物減少甚至一些物種消失會導致人類感染傳染病幾率升高。法國科學家們呼籲用恢複種植森林等方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讓人類獲益的同時減緩氣候失調,以及逐漸復原多種生物生存所需空間,為找回生態平衡做努力。

10月30日法國進入第二次禁足
10月30日法國進入第二次禁足 REUTERS - CHRISTIAN HARTMANN
廣告

病毒與生態失衡有關

流行病學家告誡野生動物物種的消失會增加流行病的爆發。法國傳染病科學家謝爾格·莫蘭德(Serge Morand)曾在2016年出版的《下次瘟疫》一書中分析所說的:“由於人類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氣候,給生態系統造成了直接影響,生態的失衡,導致流行病的更加頻繁發生。“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還在全球繼續肆虐,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疫情發生的原因,但是傳染病學家指出,大多數傳染病的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人類。而且目前由動物傳播的疾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頻繁發生,如在2017年的研究發現感染人類的新發傳染病,如埃博拉病毒和薩斯等75%是人畜共患病,或從動物傳給人類的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

法國科學家們在《世界報》聯名載文呼籲大家認識到病毒和傳染病疫情的暴發,與生態失衡有很大關係。許多流行性疫情的頻繁發生,是由於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過度開發森林進行耕種、導致物質滅絕,讓全球氣溫失調、而人類繼續捕食野味等加大讓人類感染傳染病的幾率。

調查顯示如果生物群落或棲息地的得以保存,恢復生物的多樣性,從而減少了人類與動物的接觸,也減少了人類群體中出現新病原體的可能性。

其實新病毒之所以頻頻暴發,並非偶然,除病毒本身的因素外,主要還在於自然環境的受到破壞、氣候變化、土地被人類利用,城市化破壞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生態失衡促使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

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隨着森林的砍伐讓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減少,野生動物被迫靠近人類生活地區,這些動物攜帶的病毒通過家養動作傳染給人類,就是人類工業活動給生態系統造成了直接影響,導致生態失衡。

生態失衡一方面導致一些野生生物的病毒直接傳播給人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病毒的“變化”產生全新的病毒,就是說或者病毒的傳播途徑和感染宿主的類型等方面發生變化,導致人類感染。

人類對自然不同破壞行為引發的病毒流行問題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調查顯示過度開發森林導致80 %昆蟲消失,讓野生動物被迫靠近人類生活地區覓食。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大規模開發,野生動物被迫從森林深處遷移至森林邊緣的農場等處尋找食物,導致野生動物與家畜之間、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發生接觸,使得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或通過家養動物間接傳染。如源於非洲剛果的埃博拉病毒,雖然最初來源尚未明確,但中間宿主大猩猩、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均可將埃博拉病毒傳給人,繼而造成病毒在人類之間暴發流行。

而森林的消失導致樹木減少從而固定二氧化氮能量下降,讓全球氣溫變暖。

全球變暖讓病毒更容易流行,這主要因為全球變暖為病毒的傳播媒介提供了良好環境,如蚊蟲可以大量繁殖;而氣候的變化引起鳥類遷徙,促進其攜帶的微生物傳播至其他地帶,出現病原與傳播媒介分布地區擴大。

人類食用野味導致受到病毒感染。2002年暴發的薩斯、2012年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征以及2019年末發展至今的新冠疫情等雖然不能確定與食用野生動物有關,但是有95 %的可能性與食用野生動物有關。

林木是人與自然的調和劑

法國農林複合專家圖賀彪(Emmanuel Torquebiau)認為重新種植樹木可以幫助人與自然恢復平衡。

大家知道人離不開大自然,對大自然環境的破壞就是讓人類自身首先遭受災難,因此現在尋找人與自然的關係平衡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

隨着工業革命和現代的發展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升,讓人類社會獲得巨大物質財富,而人類對自然過度開放破壞了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導致人類社會與自然都面臨嚴重危機。如今不同疫情頻繁發生促使我們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法國農林複合專家圖賀彪表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如農田旁邊,河邊和路邊等種植樹木,是恢復生態多樣性最簡潔有效的方法。在樹蔭下種植喜陰的農作物,也讓家畜有休息的地方。而且樹木的根系容易固定土壤中水分樹葉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降低風速和調節溫度,減少污染的功能。因此樹木是恢復生物多樣性不可缺少的植物。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減緩了疾病向人類擴散的速度。保留和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及其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減少人與動物的接觸、新病原體的出現,以及傳染病的流行。

研究傳染病在社會生態的法國科學家塞爾日·莫朗(Serge Morand)認為,生物多樣性越豐富,微生物傳播速度降低,這意味着它們不容易從一個物種傳播到另一個物種。

傳染病頻繁爆發顯示生態失衡,樹木為恢復生態平衡會起到重要作用,提供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就是種植不同農作物的農業,保護土地和其它自然資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底消費和可持續發展

而高消費多生產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壓力的主要原因,因為高速發達的工業生產如燃煤,工廠和汽車廢氣污染空氣和土地。目前新冠病毒讓各國疲於應對,一旦冠病大流行過去,囤積呼吸機和口罩,並不能保護我們免受下一次流行病的侵襲。為了人類的生存,需要採取負責任行動就是保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意味着要徹底改變那些促使我們以不可持續的方式消費,因而會損害人本身。

2018年,法國政府通過了一項政策,即在2030年之前,停止進口與毀林相關的產品,如棕櫚油、牛肉和木材,並對導致毀林的原料中提取的生物燃料,設定了限制。歐洲和法國政策制定者選擇行動減少污染,包括利用發展援助,鼓勵企業轉向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該政策還包括“零毀林”公共採購和標籤要求計畫,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的選擇。

評論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取得了成效,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便有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的不可持續,表現為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和諧,諸如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資源短缺、全球污染加重等。現代文明讓我們擁有徵服自然的創造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又是強大的破壞力,人類發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顯露。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個有機體,它的任何一個部位的病症,都會引發整體的危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