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歐洲2019年空氣微粒污染死亡率30年來最低

發表時間:

歐洲環境署於11月15日周一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空氣微粒污染於2019年在歐盟27國導致超過30萬人過早死亡,這個數字已經是30年來最低,顯示歐盟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取得效果。世衛組織於11月26日公布新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南》進一步證明空氣污染有害人體健康,且甚至可在低於以往所知的濃度水平依然損害人體健康。

埃菲爾鐵塔在污染空氣中
埃菲爾鐵塔在污染空氣中 REUTERS/Charles Platiau
廣告

30年來歐洲死亡率逐漸下降

歐洲環境署於11月15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空氣中微粒污染對歐洲人的健康威脅最大,僅在2019年空氣污染在歐盟導致超過30萬人過早死亡,這個數字令人擔憂,但已經在一年內下降10%,也是30年來最低。

這份報告指出如果歐盟27國遵守世界衛生組織的空氣質量標準,至少可以讓歐盟由於空氣污染引發的死亡人數減半。

歐洲環境署指出死於空氣微粒污染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僅得益於良好的天氣條件更是各國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結果。

另外在歐盟空氣污染物質如臭氧導致死亡率下降13%,而主要由汽車和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死亡人數下降約1/4。

空氣污染是引發心臟病和中風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肺病和肺癌。而且空氣污染會阻礙兒童肺部發育,導致呼吸道感染加重,引發哮喘病等。

歐洲環境署指出30年來歐洲空氣質量持續好轉部分原因是歐洲各國政府持續推出的減排措施產生良好效果。

根據歐盟統計數據顯示,在 1990 年代初期,滲透到肺部深處的空氣污染細顆粒在 27 個歐盟國家造成了近 100 萬人過早死亡。 這個數字在 2005 年已經下降到 45萬 左右。

雖然歐盟空氣污染有所下降但是不少歐盟國家空氣污染超過歐盟和世衛組織規定健康標準。

臭氧和P M2.5污染

空氣污染造成具體數字如下,2019年德國有5萬3千8百人死亡,意大利有4萬9千9百人,法國有2萬9千8百人。2018年因空氣污染在歐洲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34萬6千人。

首先,對於臭氧顆粒 (O3),2019 年的趨勢也呈下降趨勢,有 16,800 人過早死亡,一年內下降了 13%。

那麼什麼是臭氧(O3)呢 ? 這是一種有魚腥味的淡藍色氣體,通常存在於距離地面30公里左右的高層大氣中漂浮,有阻擋紫外線功能,保護人類健康。但當人類生活區周邊的臭氧濃度超過一定限值,就將造成如光化學煙霧等污染,影響人體健康。

消息顯示如在中國近年霧霾污染天數相較以往有明顯減少,而臭氧污染則悄然成為大氣治理的新問題。如揮發性臭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噴塗作業、紡織塑料生產、石化生產到家庭裝修、汽車排放、餐飲油煙等都會產生,污染源數量種類多,排放環節也多,減排和控制難度較大,就是臭氧污染前體物與公眾日常吃、穿、住、行都有關聯。因此如少開一天車,家居裝修多選擇水性環保塗料,都能為減少空氣污染有利。

不可忽視的是PM2.5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和臭氧污染繼續是控制空氣污染的主要問題。

其次,對於主要由車輛和火力發電廠產生的氣體二氧化氮 (NO2),2018 年至 2019 年期間導致過早死亡人數下降了四分之一,降至 4萬4百 人。

歐洲環境署的報告再次強調,心臟病和中風是空氣污染導致過早死亡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肺病和肺癌。 在兒童中,空氣污染可能會阻礙肺部發育,導致呼吸道感染並加重哮喘。

世界空氣污染死亡情況

世衛組織最新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90%以上人口居住的地區顆粒物濃度超過2005年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指南規定的水平,空氣污染在世界上導致7百萬人過早死亡,並導致損失數百萬健康壽命,接近由於營養不良和抽煙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

在兒童中,這可能阻礙肺發育,限制肺功能,導致呼吸道感染和加重哮喘。在成年人中,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是可歸因於室外空氣污染的最常見過早死亡原因,此外還有新出現的證據表明存在其他後果,如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歐洲環境署指出即使情況正在逐漸好轉,但是歐洲經濟區在 9 月份警告說,大多數歐洲國家仍然超出了歐盟和世衛組織的建議限制水平。

歐洲環境署執行負責人漢斯·布魯寧克(Hans Bruyninckx)表示,歐盟各國政府開始行動起來,投資於更清潔的供暖、交通、農業和工業來進一步改善所有歐洲人的生活,尤其是保護最弱勢群體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歐洲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在203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55%。 如何歐盟按照目前的減排速度預計島2032年才能達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而且需要關注的是隨着歐洲各國城市發展和人口繼續老齡化,還會給該目標帶來變數。

歐盟環境署的報告指出老年人對空氣污染更加敏感,而都市會是空氣污染集中的地方,因此歐盟呼籲各國政府繼續加大減排和控制污染的力度。

世衛全球空氣新指南

世衛組織於11月26日公布新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南》,刊登證據證明空氣污染有害人類健康,且甚至可在低於以往所知的濃度水平依然損害人體健康。該指南建議了新的空氣質量水平,以便通過降低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水平來保護人體健康,其中一些污染物還會加劇氣候變化。

世衛組織的報告指出,空氣污染是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環境威脅之一,與氣候變化並列。改善空氣質量可以加強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而且進一步減排也可改善空氣質量。如能力爭達到新的減排指南規定的水平,各國將既能保護健康又能減緩全球氣候變化。

世衛組織這份新指南對六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它們導致的健康負面影響最多,這些所謂的傳統污染物,即顆粒物(PM)、臭氧(O₃)、二氧化氮(NO₂)、二氧化硫(SO₂)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空氣污染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一項健康威脅,但其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人群的影響最大。世衛組織的新《空氣質量指南》是實用工具,可幫助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他促請所有國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負責人(Hans Henri P. Kluge)說:據世衛組織估計,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的後果,主要是死於非傳染性疾病。清潔的空氣應該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社會健康和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然而,儘管過去三十年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仍有數百萬人過早死亡,且往往是最脆弱和最邊緣化的人群。我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知道如何解決。更新後的指南為決策者提供了堅實的證據和必要的工具來應對這一長期健康負擔。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