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聯合國近70國簽署公海條約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發表時間: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於9月21日已經有67個國家和歐盟簽署,其中特別規定建立公海保護,最早或將在2025年聯合國在法國舉行海洋峰會時生效。另外,持續海洋高溫,金屬,微塑料等繼續污染海洋,讓珊瑚等脆弱海洋生物受到威脅。

Los oceanos no están suficientemente protegidos de la explotación comercial no regulada.
Los oceanos no están suficientemente protegidos de la explotación comercial no regulada. ®Shutterstock
廣告

聯合國首次通過保護公海條約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特別規定建立公海保護,最早或將在2025年聯合國在法國舉行海洋峰會時生效。經過15年的漫長談判,首個保護公海條約問世,這項重要協議對保護海洋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健康至關重要。

分析指出這項旨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扭轉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對脆弱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再邁進一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此表示祝賀,他說海洋是我們星球生命所在,今天通過這項該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協議給我們帶來新希望。

這項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經多年討論,已經於今年3月達成共識,6月在聯合國正式通過。各界認為要實現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和陸地,即“30x30”目標“公海條約”至關重要。不過俄羅斯沒有參加該協議,說無法接受。

9月21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已有近70個國家簽署此一條約,但仍需各國國內批准才能生效實施。

保護1/2的地球和超過60%的海洋

大家知道公海從各國專屬經濟區 (EEZ) 結束處開始,距離海岸200 海里之外,相當於370 公里,因此不屬於任何國家的管轄範圍。 儘管公海幾乎代表了地球的一半和超過 60% 的海洋,但在環境問題中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只有沿海地區和一些瀕危物種受到關注。

這項協議允許建立禁止捕魚的海洋保護區,並確保公海上的人類活動須受環境影響評估,其重點是在這些國際水域建立海洋保護區。 如今只有約 1% 的公海受到保護措施的保護。 但去年 12 月,在蒙特利爾的大會上,與會國都承諾到 2030 年保護地球 30% 的陸地和海洋。

綠色和平組織的克里斯·索恩 (Chris Thorne) 認為,隨着該法案的通過,各國需要儘快批准,到 2030 年保護至少 30% 海洋的目標仍然是我們可以實現的。這個關於“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新條約還規定了在公海進行開採前,需要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雖然目前文本沒有列出具體項目,但範圍可能從漁業到運輸,包括潛在的一些有爭議的活動,例如水下採礦,以及一些旨在限制全球變暖的工程。

啟動重要的政治行動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還確立了分享在公海收集的海洋遺傳資源受惠原則,這一原則直到三月份的最後一次緊張談判才通過。

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資助非常昂貴的考察和研究,通過該協議獲得了“公平”分享海洋資源的原則,無論是獲取科學數據還是分享這些資源 ,它們不屬於任何人如製藥或化妝品公司希望從中獲利。

目前有將近70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該協議,不過有多少國家仍然持有觀察態度。

本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恰巴·科羅西9月18日呼籲“讓我們繼續保持這一勢頭,並對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表示歡迎,說讓我們繼續努力保護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星球以及所有生活在那裡的人們。

不可忽視的海洋污染

研究報告顯示海洋熱浪,金屬,殺蟲劑污染影響深遠,氣候變遷引發海洋熱浪加強,另外金屬、殺蟲劑和防曬霜等化學物質對珊瑚礁等敏感物種構成威脅。

海洋熱浪威脅物質

海洋熱浪影響可能在更深水域持續更久且更為強烈,進而威脅到敏感物種,這是研究人員近期刊登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上的報道,就是由於氣候變遷使得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頻繁,海洋熱浪在較深水域持續更久更強烈。

主要研究人員之一伊麗莎·弗萊科普盧(Eliza Fragkopoulou)在9月初表示 由於一些海洋物種當海水水溫上升時候無法遷移逃離,因此它們受到海洋熱浪的衝擊尤其嚴重,例如澳洲大堡礁的珊瑚,以及澳洲南部外海和太平洋東北部沿岸的海藻林等。

該研究報告指出過去有關海洋熱浪及其影響的研究,大多針對海洋表面,我們對於海洋熱浪在深海的特性所知甚少。

自從工業時代開始以來,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污染所產生的過多高溫,9成由海洋吸收。但是現在海洋熱浪已變得更頻繁且更強烈,全球海水有持續異常高溫趨勢。

研究人員們利用現場觀測和建立模型等方式,對1993至2019年的全球海洋熱浪進行研究,獲得包括最深達海面下2000公尺的數據。

研究人員們發現,在海面下50至200公尺處的海洋熱浪強度最高,有時比海洋表面熱浪強度高出19%。而且海洋熱浪持續時間也會隨着深度而增長。當海洋表面溫度恢復正常,深海暖化可持續長達2年。

來自葡萄牙阿爾加維大學海洋科學中心的科學家表示,一般來說海面到250公尺深的海洋熱浪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很可能最大。

科學家們認為有必要對較深海域的熱浪進行更多研究,以了解對海上旅遊業和捕魚業可能會受到的影響。而且鑒於海洋熱浪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大多仍不為人知,對全球海洋進行更多更好的監測具有迫切必要性,以了解海洋熱浪的影響。

20多種有毒物質威脅珊瑚

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Anses)9月18日公布最新報告中確定包括金屬,殺蟲劑,防曬霜等約20種物質對珊瑚有毒,讓已經受到因海水變暖和酸化影響的珊瑚等海洋生物更加脆弱。

這家法國科研機構經過了4年研究後得出結論,評估這些海底生物受到化學危害的風險,而且珊瑚是多種海洋生物起居的場所。

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的科學家們表示,由於這些數據有限因此在研究中發現的危險物質的數量“很可能被低估”,如何減少珊瑚受到二氧化碳排而放造成的海洋變暖和酸化的至關重要。

根據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近幾十年來,地球上 20% 的珊瑚礁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壞,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被認為狀況良好。大約 10% 的脆弱海洋生態系統位於法國境內的海外省。

專家們篩選了科學數據以確定大約一百種對珊瑚有潛在危險的物質,如碳氫化合物、重金屬、農藥、微塑料、防曬霜以及各種用途的洗滌產等。

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動衛生署建議在相關領域加強或建立測量網絡,以便獲得危險物質更準確的數據。

另外該機構建議實施限制排放措施,呼籲歐盟推出法律取代使用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如十氯酮這類農藥一直到1993年還在法屬西印度群島使用,在歐洲禁止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毒素在自然中減弱。如人們日常所用的防曬霜中所含的氧苯酮可以轉化為光毒素,對珊瑚造成致命影響,讓珊瑚體內的蟲黃藻死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