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盧宇航談COP28氣候峰會與中國立場

發表時間: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11月30日在阿聯酋的迪拜拉開帷幕,此次峰會因其舉辦國以及峰會主席的身份而成為迄今為止氣候峰會史上最引發爭議的一次峰會。那麼,此次峰會的焦點議題是什麼?專家對峰會又有何期待?中國方面在峰會議題上將持何立場?中美在峰會前夕所發表的共同聲明在多大程度上會對氣候峰會起到推動作用?就以上一系列問題,法廣電話連線了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中國氣候政策研究專家盧宇航先生,請他談談他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化石燃料部門的遊說者預計將創紀錄地出席聯合國 COP28 氣候會談
化石燃料部門的遊說者預計將創紀錄地出席聯合國 COP28 氣候會談 © Jewel SAMAD / AFP
廣告

法廣:非常感謝您接受法廣的採訪,首先請您談談您認為此次峰會有何看點?

盧宇航:其實我並不覺得這次峰會有什麼看點,好像不過是繼續前幾年的討論,要討論的就是是否將氣候升溫的幅度繼續維持在兩度以內,現在有一些人好像沒有信心,認為必須採取更加務實的態度,認為2,5度或許更加現實一些。還有就是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的問題,這是一個已經談了很多年的問題,估計這個基金會的成立應該是比較有希望的,因為畢竟已經談了好多年,大家都已經有共識。但是,在減排方面,沒有國家作出新的承諾。

法廣:對,在中美兩國近日發表的共同聲明中,雙方均強調應該是自主貢獻,由各國自己作出減排承諾,而不能夠由外界強加於人。在損失與損害基金會問題上,中國的立場是否會同去年相對比有所鬆動?

損失與損害基金與中國立場

盧宇航:我沒有看到有什麼原因會導致中國改變立場,從中國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覺得無論是在損失與損害問題還是在減排問題上,中國都不會作出什麼新的承諾,當然,從原則上,中國會支持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會,但是,中國是不會同歐洲那樣大力支持的,至多也不過會象徵性的出一點,因為中國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對碳排放負有歷史性的責任,而事實上,許多研究都顯示,從碳排放的歷史統計來看,中國其實已經僅次於美國,是第二大排碳國,中國也必須承擔一些歷史責任。但是,中國政府不會承認這一點。

法廣:中國代表在去年的峰會上就表示中國會支持氣候受害國,但是,不會通過損失與損害基金會,而是以南南合作的方式為受害國提供援助。不過,由於地緣政治因素的演變,中國在許多問題上需要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那麼,北京是否會在上述問題上調整立場?

盧宇航:我還是認為北京並不會改變他們的方式,中國即使作出一些承諾也會通過南南合作的方式。而且,有消息說,這個損失與損害基金會的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會由世界銀行來管理,而世界銀行後面就是美國,那麼,中國怎麼會把資金投入一個由美國掌握主動權的機構?因此,中國更可能會通過一帶一路或者亞投行等這些平台來進行合作。

法廣:您說到損失與損害基金會由世界銀行來管理運作,對此,許多非政府組織都提出了反對,您個人對此有何看法?

盧宇航:世界銀行其實在氣候領域做了許多工作,但是世界銀行有它的政治日程,例如市場化等等,有些非政府組織不一定會支持,這是他們的方式。因此如果損失與損害基金是由他們管理的話,可能真的會造成一些問題,使某些國家的經濟造成損失,所以,我認為這些非政府組織的擔憂是成立的。我個人認為由世界銀行來管理並不是最好的選項,我更加傾向於由聯合國的機構類管理。

法廣:那您對這次氣候峰會的預估是什麼?

盧宇航:我對這次峰會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會議舉辦國就是一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預期他們在這方面不會有太大的雄心。而且,這是一個非西方發達國家,在許多問題上都會站在發展中國家的一邊,也就是說不會推出什麼雄心勃勃的氣候計畫,所以,我並不抱有太多的期望。而且,中美此前發表的共同聲明的基調也十分平淡,所以,可以想象他們的所謂的支持也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我並不是很樂觀。

中美聯合聲明令人失望

法廣:說到中美聯合聲明,您覺得此次聲明同之前發表的同類聲明相對比有何不同?

盧宇航:我之所以說這是一份比較軟弱的聲明,首先是因為發表聲明人的級別,中方是氣候談判代表解政華,而美方也是氣候特使克里,而相比之下,八年前的聲明是由習近平與奧巴馬共同作出的,而且中方還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承諾,這些承諾比較重要而且有具體的目標。而這次並沒有這些,在大家比較關注的煤炭問題上,大家都期待中方能夠制定出一個走出煤炭的時間表,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聲明中不過對一些有爭議的話題作出了一些微小的承諾,比如說,碳捕捉,以及甲烷等等。

法廣:您說到甲烷,這方面可以說一個小小的進步,2021年在格拉斯哥峰會上,歐美牽頭提出了全球減低甲烷排放計畫,一開始就有近百個國家加入,但是,中國並沒有給予支持,今天中國雖然還沒有加入,但是,明確作出表示要減低甲烷排放,中美還承諾要在此領域加強合作,這應該可以說是積極的一步。

盧宇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科學界對減低甲烷排放的有效性還是有些爭議的,有些科學家認為雖然甲烷的升溫效益要比二氧化碳高,但是,它在空氣中存留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減低甲烷的排放其實也重要也不重要,因為從長期來講,它的影響並不重要。而且,中國的甲烷有一半來自煤炭的開發,如何在煤炭開發時捕捉甲烷,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我不知道中國怎麼樣做才能夠減低甲烷的排放。

法廣:中國11月初發表了一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但是,方案中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措施,中美在聯合聲明中承諾將加強在此領域的合作,您覺得中美的合作空間是什麼?

盧宇航:非常抱歉,我對這方面實在不太了解。

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增加並不意味着煤炭發電的下降

法廣:再回到二氧化碳排放上來,碳簡報不久前發表了一份中國碳排放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今年的碳排放有所下降,而且,明年的排放也很可能會下降。有專家認為中國或許已經提前達到了排碳峰值,您是否也認同這種觀點?

盧宇航:從原則上,我也認同這種觀點,首先,中國在未來幾年可以減低排放,這同經濟放緩有關,但是,中國是否明年就會達到峰值,或者後年,這就很難說。因為很難預測中國碳排放的下降的速度是多少,這就很難說。因為經濟下降,這並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就會撒手不管,他們很可能會加強開發,因而使用大量的煤炭,這個我們從去年的數據上就可見一斑,煤炭的發電量其實是一直在上升,2023年從一月到八月,同去年相對比上升了7,5%,比之前的幅度好要高,這是中國全國電力聯合會的數據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

法廣: 碳簡報近日發表的報告中說,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去年在能源結構中有所上升,但是,與此同時,您說煤炭發電量又出現上升,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盧宇航:這其實又矛盾又不矛盾,因為中國的用電總量上升了,可再生能源的增加並不自然導致煤炭使用的減少,這兩者之間並不一定是一個因果關係。所以,中國在中美聯合聲明中承諾要在未來幾年內將可再生能源的數字翻三倍,但這並不意味着就會減少對煤炭的使用。有可能是同時上升。當然,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幅度更大。但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水,光,風,其中水力發電的比例占最多,但是,從去年數據上來看,水力發電的浮動很大,受氣候乾旱的影響十分嚴重,因此,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其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法廣:也就是說,很難預測中國何時能夠達到排碳峰值?

盧宇航:如果你要我說是明年的話,我不能確定,我可以說中國明年達到排碳峰值的可能性或許是60%

非常感謝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中國氣候政策研究專家盧宇航先生接受法廣的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