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秦剛失蹤 國際輿論繼續“跟蹤”

發表時間:

中國前外交部長秦剛25日被宣布免職後迄今行蹤不明,國際間評論仍然沒有翻過此頁之意。由此顯出的中國形象並不令人意外,但仍繼續引發各界觀察評論的興趣。

秦剛 資料照片
秦剛 資料照片 © 網絡照片
廣告

秦剛失蹤提醒印度保持對北京的警惕

有印度中國問題專家及媒體觀察認為,秦剛事件凸顯出中國體制的不透明,也提醒全世界:與這種國家交往應保持警惕。中央社援引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的觀點說:秦剛事件暴露出中國高層的腐敗與脆弱性,以及外交部門在中國的微弱作用。

謝鋼指出,與冷戰時期在美蘇強權競爭中所處的緩衝地位不同,今天的中國因意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而成為焦點,秦剛事件在北京內外交迫的時候發生,描繪了中國內部情況糟糕的前景,並凸顯出不穩定體制的內在風險。

在印中邊界爭議方面,謝鋼認為,中國的強硬立場就是由王毅之前擔任外長時所提出,如今王毅回鍋,預料他將在短期內延續同樣的態度。

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資深編輯兼評論員羅伊(Shubhajit Roy)撰文評論說:多年來中國不斷上演名人消失再出現的戲碼,這顯示出中國體制的不透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嚴格管控下,容不下任何異議人士。有印度節目主播評論說:雖然過去中國許多消失的名人都再次現身,但他們也都變成完全不同的人,變得“更忠誠、更聽話、更沉默、更共產黨。”

關於秦剛本人上任後的外交三把火,印度快報評論員羅伊認為:秦剛曾表示中印兩國願意緩解緊張局勢、共同維護邊界和平,如今印度將與被普遍視為鷹派的王毅再度交手。

印度媒體“第一郵報”(Firstpost)27日在電視節目中評論,中國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一場外交部長消失的厲害魔術,接下來的問題是,秦剛與印度及其他國家達成的協議或共識,是否還算數?

報導補充,秦剛事件顯示中國政府不透明,不在乎外界的想法,國際社會必須對這種國家保持警惕。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曾教訓台灣, “現在看來有點諷刺”

就中國前外長秦剛離奇消失1個月後又遭免職,台灣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27日回應外媒提問時指出,外交部對於中國外長異動的原因沒有評論,且秦剛擔任外長的時間不長,外界印象也不深。但劉永健說他記得:今年3月秦剛第一次以外長身分面對媒體,拿出一本紅色的小冊子,即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秦剛無視兩岸互不隸屬的事實與現狀,妄稱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言論,台灣民眾記憶猶新,“現在看來有點諷刺”。

台灣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重申,政府的兩岸政策態度是明確一貫的,就是總統蔡英文提出的4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並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劉永健表示,至於兩岸關係的展望,政府也多次表達開放態度,願與對岸在對等、尊嚴、沒有預設政治前提情況下展開對話,恢復健康有序的交流,但兩岸關係改善要靠雙方,單方面的努力也將是徒勞。

紐約時報:秦剛被免後,“極其怪誕”的跡象顯現在中國外交部官網上

美國紐約時報以“秦剛消失凸顯中國外交機構勢弱”為題發表的文章指出:習近平是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強大的領導人,他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並使一個本已高度不透明體制的保密程度更強化,不管這給中國國際形象帶來什麼代價。中國外交部擔負著與外界溝通的任務,但在面對自家最高官員失蹤問題時的掙紮,凸顯了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外交機構的軟弱。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費和中國研究講座(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表示,在習近平時代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外交部這個官僚機構已失去了影響外交政策的能力,有關台灣或美國等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是在黨內由習近平主導做出的。

白明直指,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參數相當固定,一次人事變動、尤其是秦剛的變動,不會改變政策方向,畢竟秦剛不是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美國國務卿)」。

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接替秦剛,回任中國外長。文章認為,王毅雖是24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之一,理應比歷任外長有更多機會接觸習近平。然而,這並不保證他對政策制定有更大的影響力。畢竟,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習近平,不是中國外交官。

文章指出,有時候中國領導層發出的訊息是明確的。中國外交部近年來採取了被稱為“戰狼”外交的咄咄逼人做法,反映的是“領導人的治國風格”,習近平要求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有更“自信”、但有人稱之為“冒險”的表現。但其他時候,中國外交官就不得不猜測領導人的想法。

這篇文章提到,美中關係在習近平領導下,已降到幾十年來的最低點。他一直咄咄逼人地強調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並在外界廣泛的批評下繼續堅定地支持俄羅斯,儘管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

美國紐約時報文章說,秦剛被免職後,“極其怪誕”的跡象顯現在中國外交部的官網上。像是“外交部長”頁面一度只有“信息更新中……”的字樣,輸入秦剛的名字也一度搜索不到結果。例行記者會上有關秦剛的問題,在文字實錄上也都被省略。

這篇文章指出,上述事跡讓秦剛去職一事增添了奧威爾式的色彩。這種抹掉一切的做法,讓人想起毛澤東時代,政敵都會從照片上和官方文件中消失。而這也暗示,秦剛出乎意料地冒犯了中共領導層,而不是官方宣稱的“健康問題”。

旅美政治評論家鄧聿文先生為美國之音的撰稿中寫道:秦剛的消失所以廣受矚目,不但是傳言的刺激,也是因為這是20大習建立新的權力結構後出現的首起高官八卦事件,很多人希望從中看到習政權的某種不祥信號,此事從一個側面再次說明一個顛簸不破的常識:極權統治之下,政權本身俱有高度的不穩定性,以致涉及任何一個高官不合常理的舉動,都會引起人們對這個政權無限的聯想。

英國廣播公司文章引用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觀點認為,秦剛消失後,同時擔任黨和政府最高外交職務令王毅能夠對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這樣可能會加強北京在釋放外交信息和實際行動方面的一致性,同時進一步鞏固黨對外交事務強有力的指導。該機構認為,與秦剛相比,王毅的外交風格以生硬粗暴(abrasive著稱,比如今年6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北京與王毅會面時,兩人的這一差異就凸顯出來。王毅重掌外交部,中國外交官可能會再次傾向於更具侵略性的戰狼風格,這可能會使拜登政府維持和鞏固近期雙邊關係緩和的努力複雜化。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