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

《信報》創辦人:港新聞自由面臨空前考驗

香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一連兩日在該報撰文透露,該報亦曾被抽廣告,但在現時香港只有中國政府這一老闆,各界逢迎之下,可令一個不賣帳的傳媒的廣告「全線失蹤」,再加上擺布新聞的人愈來愈多,而相關人士又沒有恪守職份,香港新聞自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個人對成功捍衛並不樂觀。

麥燕廷
廣告

林行止於2006年出售《信報》股權後,仍定時在該報撰文,他前天(5日)起一連兩天以「新聞自由 代價不菲」為題指出,作為傳媒收入兩大財源之一的廣告,常是有權勢者企圖影響新聞報道的手段之一,《信報》過往廣告不多的原因之一,是報方嚴守市務與編務分流,令一些不願看到某些新聞和評論的企業和中共人士因該報不賣賬而「抽廣告」(取消已承諾出資購買的廣告位)。他更透露,煙草公司從不在該報刊登廣告,是因為當年有專欄強調香煙害人。而物業發展商亦常以抽廣告作為企圖消滅或減少不中聽的報道的「利器」。

不過,他指出,資本家雖然財大氣粗,但由於存在競爭,極少在針對一份報章上「攻守同盟」,甲公司不在某一傳媒刊登廣告,乙公司仍有可能刊登,讓傳媒仍有生存空間。但現在的廣告問題遠較回歸前複雜和嚴峻,因為「如今香港(和全中國)只有一個大老闆。大老闆稍為不滿、略有暗示(不必開腔遑論拍案大罵),觀顏察色希旨承風之輩便會全面配合,甚且『超額完成任務』,令廣告全線失蹤!」他續稱,加上媒介增加,印刷傳媒廣告難求,目的在有形和無形利益的傳媒,為廣告作出「交換」,在所難免,這自然會讓新聞自由逐步失色!

在逾五千字的文章中,林行止又不點名地指中共故意忘卻馬克思「不應因報章有報道和評論不為人喜歡而限制新聞自由」的言論,讓盤據中國內地的新聞檢查幽靈在港澳傳媒之間徘徊!

他指出,雖然香港的法律和制度未變,但回歸以來,與新聞有關的各種自由的確正在萎縮,因為擺布新聞令其漸漸質變的人愈來愈多,這些人包括報業東主、以為公理在我而不顧後果的「惡造新聞」業界,當然亦包括「西環」(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所在地,以此謔稱北京政府在港官員)和港府不尊重事實進而干擾新聞工作,例如行政長官梁振英便因不喜歡該報評論員練乙錚的文章揚言興訟,便突顯港府領導人「稍欠自省涵養及對言論自由容忍度急速下降,且其打壓言論自由的意向甚為明顯。」總而言之,九七以來,新聞自由空間的窒息感,「源於有關各色人等失去恪守職份、彼此尊重的社會規範!」

林行止指出,當權者當然想傳媒隱惡揚善,而專制國家往往會假借和諧、維穩之名來要求傳媒按他們的意旨報道新聞和評論時事!由於中國正在崛起,自我感覺良好,鐵腕箝制言論亦更覺理直氣壯,故在香港保持中共所不容許的新聞自由,尤如向一黨專政的北京爭取「真普選」,「難度不比攀梯登月低,危險度則甚於與虎謀皮!…成仁的機會遠高於成功!」

但他明言,沒有新聞自由是愚昧之始,中國領導人鐵腕箝制言論,「既錯誤亦短視」,他以美國成功取代英國晉身世界第一強權為例指出,新聞自由可監察港府,令它不敢以「下有對策」扭曲中國的香港政策以遂己意或追逐私利;又可監督資本家有否勾結官府魚肉消費者!

他希望北京以香港為試點,觀察新聞自由對社會帶來的貢獻,「對中國站在道德高地躋身世界大國強國之列,必有莫大幫助。」

他總結,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社會人自由,需靠各方人等遵循規範、行止有度,但現時很多港人為回歸中國而露骨諂媚,有人憂慮昔日光輝不再而暴跳如雷,新聞自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因為大家都想擺布別人,爭取全面操控的惡勢力逼人而來,自由的空間便如此這般萎頓而難堪。

《信報》在2006年易手前曾在民調中被公認為最具公信力的報章,創辦人林行止長期在該報撰寫評論文章,並曾把評論結集成書刊行。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