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區議會選舉

政治素人突圍敲響管治警鐘:香港求變

香港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八名雨傘運動後首次參選的「傘兵」成功突圍固然令人注目,但其實首次參選便擊敗老將的候選人高達兩成,泛民和建制派均有競逐連任失敗者,包括有二、三十年從政經驗的老將,反映不少選票流向新面孔,決心求變,政府管治危機嚴重,但對於這些新聲音會否令社會更激進,報章社論則有不同評估。

青年新政成員鄺葆賢(左)2015年11月23日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獲勝後,與競選夥伴遊蕙禎擁抱。
青年新政成員鄺葆賢(左)2015年11月23日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獲勝後,與競選夥伴遊蕙禎擁抱。 圖片來源:路透社/Tyrone Siu
廣告

行政長官梁振英今(24日)早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港府會有專人聯絡年輕候選人,了解他們對參與社會或地區服務的興趣,若他們有興趣,會邀請他們參與港府的委員會或諮詢架構,為社會服務。

儘管不少年輕的當選區議員不滿港府施政而參選,但有兩名「傘兵」楊雪盈和黃子健均不反對加入這些諮詢架構,期望把多元聲音帶入政府,但強調這並非加入政府。

前天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創下香港回歸後新高,投票人數亦比上屆增多26.4萬,達144.4萬人,但新增票源似乎更多流向「傘兵」及其他政治素人,而非傳統泛民主派政黨,使區議會議席維持在建制佔七成、泛民兩成半的格局。若把「傘兵」計算在內,全港有七十五名候選人首次參選便獲勝,占需要競逐的議席的21%,而新人入「區(議會)」,亦令來屆區議員的年齡略為下降,據《明報》的不完全統計,當選者平均年齡是44.4歲,較上屆年輕1.9歲。

對於有關變化,報章輿論均認為是香港求變的表現,親建制的親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更表示,市民不喜歡政府,所以連親建制的候選人亦受拖累。《東方日報》的分析指出,在「首投族」支持下,激進本土泛民成為今次選舉的大贏家,傘兵軍團更一鳴驚人取下八個議席,反映選民求變、求激、求年輕的投票取向,「民情躁動,伺機待爆」,而為了替明年參選立法會造勢,必然會催谷「本土」、「去中化」、「反梁振英」等議題,令躁動民情火上澆油,政壇必然更激進,中央政府和港府的管治將加倍困難。而其中所反映的民意,顯示區選已為掌權者敲響警鐘。

《蘋果日報》的評論亦指出,傘後組織成員的共通點,是不滿梁振英政府或建制及政治現狀,這些人的票數爆升,反映不滿或反對港府管治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多,梁振英政府的管治危機正變得越來越深重。

不過,《信報》的社論指出,選民只是求變,並非求激,因為打着民主旗號的激進黨派如社民連、人民力量等,均全軍盡墨。該報期望政府聆聽市民聲音。

《經濟日報》的社評亦認為,新選民的選票較多流向政壇新鮮人,反映社會對傳統政客日益厭倦,決心求變。這些新選民除對現狀不滿,亦是堅持政治理想和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人,未必接受政客輕易妥協、講求利益交換的傳統政治文化,因此,港府的挑戰將更大,因為港府未來與各政黨就政策討價還價時,迴旋空間更窄。該報呼籲港府切忌偏聽,「莫將年輕人擇善固執,誤判為偏激對抗,徒添更多社會矛盾」,必須更廣泛聽取民意及反映到政策上。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