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法國共和陣線生與死

發表時間:

直到不久以前,法國選舉瀕臨決戰時,就會形成一道攔阻極右翼當選的聯合陣線,俗稱“共和陣線”。2002年,極右翼國民陣線領袖、瑪麗娜.勒龐的父親老勒龐破天荒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全法國不分左右聯合抵制。法國不光總統選舉,在立法選舉、大區選舉、市政選舉時,往往在關鍵時刻形成“共和陣線”,沒有盟友的極右翼國民陣線雖然一輪時得分不俗,決戰時常常慘遭敗北。然而本次總統大選情形不同,法國的政治格局嚴重變化,四分天下,碎片化,衝擊傳統上左右定砣的局面。一方面,極左翼領袖梅郎雄拒絕向他的支持者發出投票指向,另一方面,部分右翼領袖倡導“雙不”,多年形成的一道“免疫防線”崩潰。其實,法國共和陣線的起因要追溯到第三共和國。

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的瑪麗娜.勒龐與剛剛結盟的法國站起來領袖杜彭-埃尼昂4月29日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
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的瑪麗娜.勒龐與剛剛結盟的法國站起來領袖杜彭-埃尼昂4月29日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
廣告

共和陣線既有點神秘同時也是一種選舉紀律,誕生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它既有道德考量也參雜着選舉戰略,旨在排斥另外一個黨派人選最後當選。2002年,在極右翼國民陣線創始人老勒龐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之後,全法結成廣泛的共和陣線。2017年的情形很不相同,不少法國高中生打出“既不要瑪麗娜,也不要馬克龍”的口號示威遊行,幾乎被民調視為左翼價值代表,第一輪選舉比分接近百分之二十的梅郎雄如同右翼部分大佬一樣拒絕呼籲他們的支持者把票投給馬克龍。事實上,共和陣線的實踐幾年來已經苟延殘喘,特別是在薩科齊倡導“既不投極右也不投左派”的“雙不”主張之後。

一些法國的政治學者指出,共和陣線是通過一個詞彙讓對手邊緣化的世俗技巧,它同時包涵共識和神聖的層面。共和黨人一詞意涵廣泛,有時甚至有點模糊不清,它經常被政治人物,經常是左翼人物用來標記民主討論的界限,並不存在着一個客觀的標準,這一策略並不經常有效。

1887年,為了抵制前戰爭部長布朗熱將軍進入政府,共和黨人與激進黨人組成“共和黨大同盟”,在1885與1889兩次成功阻擋了布朗熱掌握政權。

歷史學家公認,德雷福斯事件在一個階段為共和陣線奠定了基礎。1899年6月,一名法國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被誤判為叛國,這起事件把法國撕裂成兩半。皮埃爾·瓦爾德克-盧梭團結激進黨人、溫和右翼,中間派以及部分社會黨人組成了堅持為德雷西斯平反的“保衛共和政府”。

在1935年市政選舉和1936年的立法選舉中,左翼建立“共和黨人紀律”機制,這一機制規定,左派候選人進入第二輪後,名次居後的主動退出,讓位給名次居前的候選人。這一機制後來擴延到共產黨。這一機制有利於左翼的聯合。

1956年立法大選時,法國『快報』創始人施赫伯爾推出名為“共和陣線”的選舉聯盟,該聯盟集結了社會黨人,密特朗的支持者以及社會戴高樂黨人,結成這一聯盟的理由是對抗法共以及民粹黨人,理由是為了使法國免除阿爾及利亞戰爭威脅,但這一企圖最終失敗。

1962年,激進黨人、參議院主席孟內維勒組成反對戴高樂準備為修改憲法、普選總統而舉行公投的共和陣線,這一企圖最後以失敗告終。

八十年代法國從荷蘭借鑒了“免疫防線”的概念。這一提法主要的意旨在於排除任何與極右翼政黨結盟的企圖。所有被稱之為民主黨派的政黨達成共識,不與被視之為與人權概念相悖的極右翼結盟。法國在八十年代末引進了這一概念,以阻擋右翼與極右翼達成選舉協議。右翼保衛共和聯盟的民選代表在1987年發表文章宣稱,”寧肯失去選舉也不能失去靈魂”。1998年,這一說法用在了在大區選舉中為當上大區主席而接受國民陣線代表投票的右派領袖米雍身上。

2002年可謂是“共和陣線”的頂峰,極右翼領袖勒龐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除了托洛茨基黨人拉給利耶外,法國形成廣泛的共和陣線,反對勒龐。

2011年省議會選舉,當時的右翼總統薩科齊首次提出“雙不”主張;在極右翼國民陣線與左翼社會黨對決的情況下,右翼既不投國民陣線,也不投社會黨。但是右翼中的中間派仍然呼籲投票支持左翼。

2017年與2002年的情形相反,共和陣線嚴重削弱。法國政壇沒有對極右翼國民陣線進入第二輪做出一致的反應。如果說右翼主要領袖均號召投票反對瑪麗娜.勒龐,部分右翼人物不明確表態。但是真正出現大反轉的是左翼,激進黨人梅郎雄在2002年呼籲聯合起來阻攔極右翼,這次沒有發出任何呼聲,共和陣線由此基本崩潰。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