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曾海文畫展

巴黎吉美博物館曾海文畫展:重新認識融合中西藝術的大隱之士

東西方藝術界以及藝術愛好者早已經對旅法華裔藝術家趙無極或朱德群的名字耳熟能詳。但曾海文的名字則聽來有些陌生。而他其實是與趙無極,與朱德群等人同時代旅居法國,並在巴黎這座藝術之都,在東西方文化與藝術的交融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大師。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型曾海文作品回顧展,呈現他在不同風格中嘗試、探索的腳步,帶領觀者去發現這位生前極為低調的藝術家的非凡造詣,也為吉美博物館的中法建交60周年紀念活動離開序幕。

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曾海文畫展-2024年3月6日-2024年6月17日
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曾海文畫展-2024年3月6日-2024年6月17日 © Musée Guimet
廣告

就藝術成就而言,曾海文被看作是與朱德群和趙無極齊名的旅法華裔藝術家。但如果說他們的確年紀相仿,也都在二戰之後的年代來到法國的話,與曾就讀當時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而後才來法國學習的朱德群和趙無極等人不同,曾海文並沒有接受過科班教育。

1927年生於福建廈門的他在十歲時隨家人移居越南,以躲避當時的戰亂。1948年來到法國時,他原本是遵從父母之命,來此學醫。但他顯然很快被這裡的異國文化與藝術所吸引,一邊投入法國文化課程學習,一邊頻繁光顧大小美術館和畫廊,研習西方大師的作品 ,也不斷在隨身攜帶的畫本上快筆描繪出眼前景物。吉美博物館這次回顧展的第一部分特別凸出他的這些速寫作品。這些速寫作品是首次公開展出。策展人Valérie Zaleski女士介紹說,這些作品呈現出他多樣的靈感源泉。圖中有巴黎街頭或威尼斯等地的不同景緻,也有面對大小博物館中文物精品或大師佳作的記錄。這些快筆勾勒出的畫作既展現出曾海文的繪畫功底,也揭開了這位生前低調隱秘的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一角。

1958年,也就是來到巴黎十年以後,曾海文已經確信自己在藝術中找到了人生志向。根據曾海文檔案庫網站的介紹,他在寫給弟弟的一封信件中寫道:“我在繪畫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我不認為這能取悅我們的雙親… … 我不能、也不會放棄這天命。”違背父母資助他遠赴重洋的學業囑託,意味着他不再能依賴家中的接濟。但這顯然並沒有讓他改變志向,他全然投入到了藝術創作。

曾海文不曾接受藝術科班教育,但卻自幼與祖父學習中國傳統書畫,因此有着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及書畫的底蘊。抵達巴黎後,他也曾在巴黎大茅舍藝術學院修讀藝術課程。他早期的西方藝術風格畫作中,不難看到中國山水畫的影子。他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中國書法或水墨畫的手法。Valérie Zaleski女士表示,沒有科班教育的鋪陳使得他能更開放地汲取養分,他像面色龍一般,吸收不同大師的風格與形式,兼收並蓄。

從這次展覽可以看出曾海文多樣的創作風格。他可以非常自如地從一種風格轉向另一種風格。他曾嘗試油畫,但更多的作品選用了水彩或水粉形式。後期作品中的水墨畫特點則更趨明顯。Valérie Zaleski女士介紹說,他總在不斷探索,尋找一種平衡,看似西方風格的色彩運用中,時常穿插着中國傳統繪畫的墨黑色和讓人聯想起中國繪畫印章的紅色。畫面上滿與空的運用更帶着很強的中國傳統書畫的特點。他在美國期間創作的幾幀瓷片作品既呈現出西方藝術風格的景緻,又有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繪畫中花鳥魚蟲的圖案。他最喜歡用來研究顏色的創作是風景-人臉圖。不同氣勢的風景中,間或掩映着一張人臉。

雙聯畫或三聯畫是曾海文後期畫作的一個特別之處。畫中白色的線條既將畫面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也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藝術,營造出一種合二為一的整體想象。三聯畫更彷彿三幅並列舒展的捲軸掛畫。

這次展覽按照時間順序,鋪展開這位半路出家卻成就非凡的藝術家在中西文化與藝術風格間不斷遊走、探索,尋找體現自己的心靈體驗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旅程。他一生都簡樸低調,對日常生活的物質條件所求不多,也對各種藝術流派間的爭辯敬而遠之。這種淡泊名利的超然與自由都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曾海文與他的同代人趙無極和朱德群一樣,都被看作是成功地融合了東西方藝術並自成一體地藝術家。他雖然沒能像他的同代人那樣在有生之年大紅大紫,但卻始終有自己的忠實粉絲。自1955年代起,他就舉辦個人畫展,持續旅行的腳步,也將他的畫作帶往歐美各地。他的藝術成就在他身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作品在香港,在台灣,在東京,在柏林等各地展覽。1999年,法國蓬德瓦茲博物館畫展,將張大千、曾海文和趙無極並列尊為20世紀結合中國傳統與現代的水墨大師。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也在2002年舉辦首次曾海文作品展。

法國藝術品鑒定專家 (Philippe Koutouzis)自90年代起就開始收集有關曾海文生平和藝術創作的各種資訊,並創建“曾海文檔案庫網站。他彙編出版了《曾海文作品全集》。他寫道:”曾海文生前並不積極地經營他的繪畫生涯,有時甚至刻意避開成功,好似聲名會損害他的研究”。在他看來,曾海文的作品無疑是“中國近代繪畫之翹楚”。

曾海文原名曾天福。由於他在畫作中經常西文與中文並用,以“T’ang 海文”簽名,因此一度也有人誤將他的名字寫成“唐海文”。1991年,他因艾滋病而早逝。享年64歲。

吉美博物館曾海文作品回顧展將持續到6月17日。與2002年的首次展覽不同的是,200多件作品中,很多都是首次展出。2022年,法國國家房地產總局. 資產評估辦公室 (DirectionNationale d'InterventionsDomaniales)將大批從走私渠道收繳到的曾海文作品贈與吉美博物館。這座歐洲大型亞洲藝術博物館由此成為曾海文作品收藏最多的場所。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