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經濟

中國報告指香港競爭力稱冠但優勢漸失

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的綜合競爭力繼續排名第一,但與其它具競爭力的大陸城市的差距正日漸縮小。有評論認為,報告為香港發展敲響警鐘,但亦有學者指出,兩地不可直接相比,因為內地城市發展過於受政策影響。

俯瞰香港城市。
俯瞰香港城市。 圖片來源:路透社/Bobby Yip
廣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國內近三百個城市後於周一公布《2010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香港在經濟規模、經濟效率、產業層次及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在全國城市中稱冠,而上海則在企業競爭力和創新環境競爭力方面優於香港,故此綜合而言,香港的競爭力依然最強,其餘依次為深圳、上海、北京及台北。

不過,報告說,香港經濟規模的優勢正逐步消失。在產業層次競爭力方面,香港隨時會被北京趕過;就經濟規模競爭力而言,香港與上海的距離已由五年前的0.26縮窄至0.09;經濟效率競爭力上,與深圳的指數差距也由零六年的0.52縮減至0.44。

報告更指出,在深港合作方面,傳統的前店後廠模式開始受到挑戰,深圳已經具備獨立向國際市場推廣產品的能力,可以不經香港的前店;負責研究計畫的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倪鵬飛建議,香港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加強與內地融合。

香港傳媒均認為,報告已敲響香港發展的警鐘,但程度大有分別。親北京的《文匯報》的社評認為,香港保持競爭力的根本出路,在於加大力度強化自身的龍頭產業,同時,要加快粵港融合,擴大香港的經濟腹地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則認為,香港和內地城市不可相比,因為內地城市為政府主導型,而香港則為市場經濟型。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亦同意,報告光是從內地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外國投資者重視的法律體系和信息開放等因素,這都是內地城市短期難以追上的;但他亦認為,報告值得香港警惕,因為香港競爭力確已下降,若不與內地合作將難以為繼。

正在上海訪問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周二回應指,不少人以競爭的角度看待香港與上海,但兩者其實合作大於競爭,各有優勢,香港的規管制度與國際接軌,而上海則在拉動資金人才有優勢。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