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張立曄的蛻變-對繪畫返璞歸真的追尋

發表時間:

自小憑藉一股熱情、矢志投身繪畫的台灣中生代藝術家張立曄,在沒有受任何美術學院的專業訓練下,透過自學與自發的創作手法,近年來受到不少台灣美術界的好評以及公私立收藏家的青睞。這一次,張立曄又應位於左岸聖日耳曼區費德里克・莫瓦松畫廊(Galerie Frédéric Moisan)的邀請,在5月10日至21日期間,以蛻變為主題展出逾30多個人近年最新創作。

張立曄“蝴蝶人”系列作品之一
張立曄“蝴蝶人”系列作品之一
廣告

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張立曄成長於日本漫畫盛行台灣的時代,從小便萌生對繪畫的憧憬,卻因社會及家庭的限制而無法追隨志向,自大學畢業後終於決心投身繪畫,初期僅能以為報章雜誌繪製插畫維生,多年後始專事藝術創作。因應解嚴後台灣社會充滿批判反省、回歸本土文化的氛圍,其早期作品以關懷社會問題、弱勢族群、生態環保議題為出發。

但自2000年起,隨着生命產生重大轉折,張立曄的創作,逐漸轉以「萬物有靈論」(Animism)為主要思想架構,冀祈回歸原始與純真精神,重新連結與修護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藉此開展出一系列畫作。

張立曄“生命之樹”水墨系列之一
張立曄“生命之樹”水墨系列之一 策展人提供

創作媒材除壓克力外,亦開始嘗試深具東方精神之毛筆水墨,兩者交互相融之下,筆觸更顯細膩,內容刻畫愈趨圓融,豐富的生命景象,宛如繽紛的花園,不斷從饒沃的土地上滋生,充分展現出人與自然對話的無限張力,進而體現「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轉化新生哲理。

在與本台的訪談中,張立曄分享了他的創作啟蒙過程、維繫自己畫畫的動力、以及受到那些影響等等,他首先表示,高中讀完梵谷傳大受感動,成了他日後一定要從事藝術的誘因,而這股動力和熱情迄今不減。他特別提到,不同於他人在創作上向前走的道路,他偏好往回走,也就是返璞歸真!而且往回走呢,對他而言往往還可以發現更多更深與更原始的東西。

張立曄接著說,2008-2009年時,他與妻子決定領養小孩,在同小孩一起玩耍共同成長的過程,他體會到自己變成一位父親,經歷了這種轉變,就萌生出蝴蝶人的概念,從這個形象和一種內觀自省的方式去描繪一個更成熟的自己。

台灣的藝評指出,張立曄建立個人創作風格的歷程,相當獨特,同時也有別於其他較為台灣大眾所熟悉的吳李玉哥、洪通、林淵等至年長始投入創作、風格粗獷強烈的鄉野素人藝術家。

至於張立曄本次在巴黎首次個展的繪畫作品給予觀者何種感受呢?責策畫此次展覽的張弘瑜表示說:“人生,本就是去蕪存菁的過程。也許最終多會回歸平靜與詳和,但誠如張立曄作品所揭示的,其間可能充滿糾結、掙紮、驚奇,乃至繽紛而煥發。生命的力量,在此一覽無遺”。

為呼應藝術家「蛻變」個展中的自發與內在挖掘精神,展覽亦將跨界結合台灣旅法音樂家王雅平,在11日的開幕式上,策畫一場即興音樂創作演出。如此一來,繪畫本身與創作手法的自發性成為音樂動機,同時這場即興演出也為展覽注入更多的想象和意趣。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