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

計畫競爭:具中國特色的新香港選舉 缺民主派 料投票率大降

全港約470萬名選民下月19日可於153名候選人中選出90人成為新選舉制度下的立法會議員,但當中不會包括傳統的主流民主派候選人,只有逾十名被歸類為非建制的自稱或曾經民主派人士在建制派幫助取票或中聯辦「關心」後獲得提名,其中一人甚至曾上載被港府視為「港獨」的圖片,仍獲資格審查委員會「開綠燈」,使選舉可以一如中港官員事前強調般,區區有競爭,並非「清一色」。但輿論一般估計,投票率可能會較上屆大跌一半至二、三成。

2020年11月11日,香港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宣布總辭,以抗議港府遵循中國全國人大意見,剝奪四名立法會民主派議員資格。12日立法會大會民主派議席(圖右黃圈範圍)空無一人。
2020年11月11日,香港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宣布總辭,以抗議港府遵循中國全國人大意見,剝奪四名立法會民主派議員資格。12日立法會大會民主派議席(圖右黃圈範圍)空無一人。 © RFI法廣中文部-麥燕庭
廣告

身兼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的李家超,今(19日)早公布審查154名參選人的資格審查結果,出乎意料地有一人不獲通過審查,因為一般預料,以新選舉制度需要在建制派天下的選舉委員會各個組別均至少取得兩人提名的情況下,只有獲北京認可的「愛國者」方能成為參選人,理論上不會有非愛國者可獲提名,結果發現,被裁定資格無效者是參選功能界別醫療衛生界的劉子進,原因是他受雇於政府部門當兼職工作,按立法會條例,身為公職人員是沒有參選資格的。

現時未知劉子進為何在法例訂明臨時公務員亦不可參選的情況下仍然參選並獲得提名,而另一個不清晰的,則是參選九龍中地區直選、「自稱非建制派」的前不同民主黨派成員譚香文獲通過資格審查。翻查資料,譚香文在2019年12月曾於在社交網頁上載「五大要求,缺一不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圖片,而早前數十名區議員因曾展示相同口號而被指不符合效忠特召政府和擁護基本法的標準而褫奪區議員資格。李家超被記者要求解釋時表示,會綜合考慮事發時的環境和法律等因素,強調每宗個案有其獨特的事實與環境,沒有一宗個案會與另一個案的情況完全一致,而港府引用的標準是一致的,否認是為了令選舉不是「清一色」而放寬入閘門坎。

他堅持,通過資格審查的候選人,有建制、非建制及獨立人士,亦有來自不同不同政治光譜、背景、階層的人士,符合均衡參與及廣泛代表性的原則。結果亦反映,資格審查工作並非搞「清一色」,令反對修改選舉制度的抹黑不攻自破。

通過資格審查的153名候選人,將會競逐90個議席,競爭率為2.2人爭一席,較上屆的3.4人爭一席,競爭激烈程度大減。有關結果與新選舉制度大幅減少功能組別選民和為民主派人士設限而達致,主流民主派政黨成員因不滿制度或預計難以取得提名而缺席是次選舉,但李家超表示,市民可以有不同想法,有一部分人因為自身政治立場而反對新選舉制度,但他認為,完善後的選舉制度能選出真正為香港解決問題、做建設而非破壞的立法會議員,更非以「兩制」抗拒「一國」的破壞性議會。

計畫競爭 田北辰指所謂非建制只是在建制插多支旗

早在上周五結束的提名期內,非建制派爭取提名的消息已打破不少民主選舉常規。首先是離選舉尚有不足兩個月,參選人仍不願透露參選意向,原因之一可能是操盤人未拍板;其次是選舉工程遲遲未有展開;再者是「非建制」政團和人士需要在提名期後期「告急」,最後有逾十名非建制派或自稱獨立人士成功取得足夠提名票。結果,地區直選中,除了新界北之外,出現區區都有「自稱非建制派」人士參選,不少報章以區區「有競爭」作為標題。

但曾是政協的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報名時公開質疑「非建制派」的定位,聲稱對他而言,這班「非建制,只不過喺建制入面插多咗支旗,改咗個名。」

這便難難怪這班曾經或自稱民主派的「非建制派人士」在提名期最後一星期獲建制派襄助下取得足夠提名票,例如遭民主黨開除黨籍的黃成智,是在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協助下獲得提名,而在此之前,北京政府駐港的中聯辦官員曾兩次致電他,關心他是否參選;2019年以素人姿態勝出區議會選舉的劉卓裕,聲稱有知名商界人士聯絡他,他獲對方「接見」及解釋理念後,對方稱已提名他人,但就「轉介好多提名給我」;而作為特首智囊的湯家驊所創立的民主思路,原擬派出四人參選,但首星期仍沒有一人取得足夠提名,他其後公開呼籲選委「給他們一個機會」,之後有一名成員入閘。至於建制派的胡定旭則表明,會預留提名給非建制派,故此提名揭露沙中線鐵路醜聞的潘焯鴻。

地區直選若只有半年時間宣傳已屬倉卒,但在新立法會選舉中,在離投票只有一個多月時,一些非建制派人士突然改變空降的選區,例如民協的馮檢基、新思維的黃俊琅和潘焯鴻,都曾經表示有意循九龍西出選,但後兩者最終分別改為空降新界西和港島東參選。另外,民主思路成員黃穎灝亦承認,有人遊說他轉區。

經過一輪操作,終於達到區區有競爭的計畫目標。當然,其競爭激烈程度與上屆立法會是不可相提並論,例如上屆地區直選,一區可出現二、三十人混戰爭五個議席,今屆「最激烈」的選區,是四人爭一席。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撰文稱,中國基本上是「等額選舉」和競爭性十分有限的「差額選舉」,故此選舉是未投票已知結果,以此反觀今次立法會選舉,其選舉結果亦早在提名完結時大致抵定,各種政治計算和交易、討價還價等,皆在提名拍板前於黑箱裡操作,因此,「提名而非投票,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最關鍵和決定性的部分」。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