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科技之窗

太煩惱 可能因為太聰明

發表時間:

也許,最膽小的人可能最聰明。優勝劣汰,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似乎導致最焦慮的人群得以生存了下來。因為他們過分地擔驚受怕,所以他們總是會取提前量去預防,結果把自己保護得最好。

廣告

如果同意這種說法,那麼焦慮可能是人類的基本特徵。至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健康學院、葛蘭素史克生物醫藥集團的學者是這樣認為的:過分的焦慮時時襲擊我們的同類,它可能與人類的智慧同時進化。平常我們把這種狀況描述為痛苦,惶惶不可終日,也許這正是人類的一個良性的特點。美國科研人員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4月12日出版的『進化神經科學』雜誌。

為了得出這一結論,研究人員把部分人焦慮的程度與這些人的智商之間的關聯揭示了出來。原先,我們把一個人害怕得有點誇張這種現象看作是一種負面的人格特徵,與智力背道而馳。而智力則被視作是正面的人格特徵。其實,焦慮恐慌使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史上避開了危險的處境。這種感覺使得人類大都自覺地不願去冒險,在許多情況下僅僅隨大流而已。

更明白地說,就是自然選擇把人類最焦慮恐慌的一群保存了下來,基於恐慌,他們被迫提早採取複雜的策略來防止危險,從而生存了下來。

美英科學人員對26位有嚴重焦慮癥狀的患者進行了研究,把他們同另外18位自願者進行了比較分析,並且對所有人進行了智商測試。結果,在第一組人群里,越是恐慌萬狀的人,越是那些智商很高的人。

其實,以前就有人強調焦慮也有積極的一面。作Jean-Toulemonde在1953年出版的『擔心』一書中就這樣描述焦慮:“這是一種持久的緊張,精神心力全副動員,或者是為了改善環境,或者是為了使得前途有所保障”。

從這個角度看,焦慮者幾乎沒有休息和安靜的時間。他們的警報系統同常人不太一樣。比利時盧萬天主教大學研究人員科蘇認為,有一種人,焦慮起動點很低。正常人,只有面臨現實的威脅時才會害怕,焦慮的人只要識辨出周圍哪怕是最微弱的一點跡象,就一下子恐慌起來。

焦慮使人不適、疲勞,焦慮感傳統上都被視為是要抵制的疾病。要努力把它去除。然而,當這種焦慮感並沒有阻礙這個遭受者正常地生活,它就會產生出正面效應。焦慮起到了一種讓你準備行動的作用。科蘇舉一些大學生應對考試的例子說,那些絲毫感覺不到焦慮的不會去複習,考砸的風險反而不低。那些過分發愁的反而忘記了已經複習過的主題,結果面對考官時只要有一點點不適就喪失了應對能力。只有那些雖然焦慮,但不過分,他們並不敢肯定自己會成功,結果他們的動力很足,成功的可能性反而相當高。

藝術家、音樂家、演員都很清楚,登台演出之前,焦慮對他們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伴侶。只要心理上能承受這種狀況,焦慮反而轉化成動力,這意味着藝術家的全部的注意力,全部的記憶力,全部的感覺正在被調動起來,為即將登場表演做好準備。這時候就出現了這種狀況,所有的感覺、情感,甚至起初被認為是負面的感覺也用到了最佳處:讓演員們演出時最大程度地釋放和發出他們的感覺。

科蘇認為,一旦馴服了焦慮,焦慮會給我們的生活指出方向。當然我們還應該學會如何疏通它,這是不至被其完全牽引、不被其遙控的唯一辦法。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