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科技之窗

手機讓我們的新奇感漸漸消失

發表時間:

你擔心手機會遺失嗎?或者擔心手機信號會中斷,擔心手機突然沒電,睡覺時,還要把手機放在枕邊。這種無力擺脫手機的狀態,叫做無手機恐懼症,或者也叫手機恐懼症。這種癥狀主要出現在那些迷戀於社交網絡而不能自拔的人身上。除此之外,手機還會消滅諸如“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的新奇感。尤其是智能手機,能替你找到所有的回答,沒有了意外,恐怕也減少了發現的喜悅。

廣告

無手機恐懼症一詞2008年首次出現在英國。今年二月的一項調查顯示,66%的英國人擔心手機遺失。他們用焦慮來描述擔心的程度。其中,18到24歲的青年人擔心的比例更高,達到了76%。為了做到萬無一失,40%受調查者擁有兩隻手機。

這種現象隨着智能手機投入市場,隨着無限時使用的推廣變得更嚴重。每個手機都有自己的特殊服務:我在哪裡?我周圍有一個可口的小餐館嗎?我周末購買火車票好嗎,幫我預定好我的夜間活動好嗎,不一而足。

其實,就在幾年前,手機短信已經成為一種形式的手機恐懼症,但是,能上網的智能手機,比手機短信的功能強大了一萬倍。

谷歌反射已經穿入到手機里:谷歌是容易的化身,比如,我需要信息,我會從谷歌里立即找到所有的回答。結果,我們都有了這樣的條件反射:有問題,找谷歌。

法國人的情形似乎沒有英國那麼嚴重,根據Mingle公司的網上調查,22%的法國人聲明不能整整一天沒有手機,這一比例在15到19歲的年輕人那裡升高到34%。29%的受調查者聲稱可以整整一天不使用手機,但要做到很難。不過,49%的受調查者表示可以做到沒有問題。

連續十幾年來每年組織一次“無手機日”的作家菲利普•馬爾索承認,能理解人們為什麼如此迷戀他們的智能手機。想想,他們把整個的生活都裝在了裡面。如果很不幸,手機丟了或者不靈了,他們就會感覺上自己與這個世界一下子被切割了開來。

這位專家認為手機是一個沒有人情的工具。他就有這樣的體驗。有一天在大街上走着,一個人把手機遞過來,指着屏幕上顯示的地圖讓他指路。這個人本來只需要問一句:請告訴我,我要找的哪條街在哪裡?

當然,與此並行的是,社交網絡也幫助你建立了關係,這也就使得你需要不斷地翻新,不斷地查詢。用在上面的時間是不可計數的。

病症恰恰就發生在這裡:具體癥狀就是“我一直在連接”;“我要查看一下手機,萬一有什麼事情……”。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機器人的社會,在這裡,你要同時做許多事。有些人擔心,如果自己沒有連網,自己就會錯過什麼。如果真的錯過了什麼,或者事情發生後沒有當即做出反應,就會引發出焦慮和神經質。為什麼會這樣呢?人們已經失去了耐心。

馬爾索認為,手機摧毀了一種形式的幻想,削弱了想象力。所有的想法都會在手機平面上預置。抵消了自發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你要找到一家餐館,本來你穿街走巷,打聽、尋找、辨認。順便看看街景,現在不用了,只需要按幾下查到地址,直奔而去。我們不正是在消滅那種出乎意料的效應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