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科技之窗

當熊也焦慮的時候

發表時間:

處於狩獵者地位的人類很少考慮到獵物的反應。也許純粹以獵者的視野去解釋動物生存方式的習慣很快會改變。動物保護專家越來越意識到,狩獵對動物群所造成的衝擊已不僅僅是一個多少動物被獵殺的問題。事實上,獵人一端起槍,被瞄準的動物當即一清二楚,並被迫改變着它們的生活行為。

廣告

因此,獵人的動作引發的間接效應可能遠遠超出一般所說的“驚擾”,它甚至會影響到動物的繁殖。這正是一批生物專家對挪威和瑞典野生的大灰熊經過長達七年的研究後得出的結論,這一出色的研究將刊登在八月份出版的『生物保護』期刊上。

在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生活着大約3300種跎行動物,獵熊是被允許的,但有十分嚴格的規範。獵熊季節從八月底開始,一個月到兩個月後終止。至遲要在定額完成後全部停止。根據年景,每年的定額在45隻到75隻之間。這裡如同歐洲多數國家一樣,狩獵成為一種主要的管理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手段。

熊是這種季節性狩獵的主要受害者,為了調查捕獵引起的後果,由挪威大學生物學專家奧爾提斯領導的小組進行了相當大規模的研究。他們從2003年到2010年,用了八年時間,在每年打獵開始的前兩個星期,打獵終止的後兩個星期,對身上帶着導航器項鏈的78隻大灰熊的生活習性,走動的情形,進行了跟蹤研究。在他們跟蹤研究的棕熊中,大部分是孤獨生活的成年熊,其中有公有母。只有一小部分是帶着小熊一塊生活的母熊。

在狩獵季節之外,孤獨生活的棕熊經常在白日里走出林子,在中午時分睡一小會午覺,在黃昏時分特別活躍。它們每天用12小時尋找食物,然後在午夜時分安然大睡。但是到了八月底,只要獵人打響了第一槍,獵狗汪汪叫的聲音出現在森林裡,情況就發生了相反的變化。這些熊從此白日里藏在森林裡,只有夜間才出去,而且出去的時間很短。常常是午夜過後它們出去的時間最長。餵養小熊的母熊的行為雖然沒有這樣明顯地改變,但它們把窩安置在非常偏僻,獵人去不了的地方。

問題是,狩獵造成的棕熊的行為改變恰好發生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正是熊必須在這一階段在體內儲備足夠的脂肪,然後準備過冬的關鍵時候。這個階段在熊身上出現了一種強烈的饑餓感,也被稱作暴食症。歐洲北方國家,冬季漫長,十分寒冷,正常情況下,母熊體重應該在這一階段平均增加百分之六十五。

八月底九月初,熊可吃的只有漿果,山核桃,榛子了。幼年駝鹿以及馴鹿,也是熊的食物,但它們僅僅在春天裡出生。在夜間尋找食物,熊不能夠區別熟果子和生果子,熟果當然營養更豐富。這樣一來,狩獵的人可能想不到,他們可能間接地影響了孤獨生活的母熊懷上下一胎 。專家們正在進行的另外一個研究將要試着證明這一問題。在這項研究還未問世之前,這些動物學家要求狩獵季節不要在棕熊暴食時期進行;另外,山核桃和漿果豐富的森林和原野應該禁止打獵。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