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自由談沙龍

安琪:人的,文化的象徵世界――巴黎「自由談」沙龍紀要

今年是巴黎「自由談」沙龍25周年,被新冠疫情阻斷近兩年後,本沙龍再度重啟,榮幸邀請文化人類學博士胡嘉興先生於月前蒞臨沙龍,做關於「人的,文化的象徵世界」的專題演講。

旅法人類學博士胡嘉興在巴黎「自由談」沙龍演講
旅法人類學博士胡嘉興在巴黎「自由談」沙龍演講 © 安琪 攝影
廣告

 


人的,文化的象徵世界

――旅法人類學博士胡嘉興在巴黎「自由談」沙龍演講紀要

安琪

今年是巴黎「自由談」沙龍25周年,被新冠疫情阻斷近兩年後,本沙龍再度重啟,榮幸邀請文化人類學博士胡嘉興先生於月前蒞臨沙龍,做關於「人的,文化的象徵世界」的專題演講。

以書法和藝術史為志業的胡嘉興,在其文化人類學研究中,追溯文化的源頭,以揭示“文”的實質:通過銘刻世界圖像的行動來攫取萬物的本質,進而“文化”世界。而事實上,這種通過攫取事物本質而把握世界的做法,正是創造圖像及其象徵世界的根本驅動力之一。

在漢字中,“文”的字源是人的身體的形象,從紋飾自身到周遭事物,我們能夠看到人通過創造象徵符號而將世界萬物“文化”的深層慾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不再是一個名詞,而是人將世界萬物符號化的行動,以此建立的文化的象徵世界,讓人從混沌的時空之流中得以把握萬物的精微,人因此能夠建立與世界的深層次聯繫,轉而在文化中安身立命。

胡嘉興生於1986年,是安徽績溪人。他自幼習書,深受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的熏陶。他200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法語系,即赴法於盧浮宮學院學習藝術史。2013年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藝術與語言學碩士,2019年獲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文化人類學博士,論文題目為「文之考:中國新石器時代至唐代象形思維之誕生、演變及系統化」。

胡嘉興的創作與研究關注書寫行動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延續和突破,多次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任教於巴黎天主教大學文學院和巴黎大學孔子學院。

發韌於庚子年的新冠疫情將人們突兀地置身於生死場,親歷或傳來被新冠直接、間接“捲走”的親友、不絕於耳的每日死亡數據,封城、禁足,關閉學校、遠程辦公,航班取消、博物館、影劇院、體育賽事等各種文化場所關閉,活動暫停等等,這一切深深困擾着每一個人。

在這個過程中,外部文化的阻斷(公共領域的文化空間),內在文化的發現、升華(私人領域的文化空間),在封城和面對災難的恐懼與沉寂中,文化不自覺地回到個體,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畫家、作家、歌者或記者,文化的碎片化、消費化,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滯緩。在疫情危機中,文化顯示了其之於內在精神的強大治癒力, “在文化中安身立命”(余英時語),是疫情時期的特徵之一。

2

與此同時,面對日常生活每天發生的變化,文化認同問題也再次突現出來。全球化如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人類自己所呈現的面貌,現代化發展的突飛猛進,造成知識的同化,文化的同化或缺失,以及人的工具化、進而異化等等。

在沙龍演講中,胡嘉興以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反思人文與世界的關係,講述個人在圖像、書寫的淵源與當下關係上的思考。

他認為:人是在文化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將人的形象從動物的形象中區分開來,從而建立了對人自身之於世界的確認。

近兩年來世界範圍的防疫禁足舉措,是文化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一方面人們因為身體的禁錮似乎疏離了周遭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們也難得地回歸到對自身的觀照上。然而這並非只是人與世界的質樸關係的簡單回歸,在人們普遍地嘗試創造豐富多樣的虛擬時空的行為背後,文化或許也在發生着質變。

那麼,文化是否可以真的把握世界?人如何在文化世界的過程中健康積極地存在?

胡嘉興通過 PPT演示,以史前岩畫中的動物和人混沌未分的形象為例,介紹前文化的圖像世界;進入到中國的文化語境中,他着重分析了 「 左傳 」中“遠方圖物”與「山海經」中志怪形象的實質,看到了在禮器上銘刻圖像符號過程中人與動物的分離;然後通過新石器時代考古實物展現了符號萌生與萬物的簽名,最後回歸到文的字源,提出所謂“文”,乃是一個以人的身體為代表的符號世界。由此回到當前的文化世界,胡嘉興提出文化的創作者應該具備的創造意識,即

強調身體力行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創造行動中走出象徵世界與自然環境對立的可能性。

沙龍氣氛嚴肅認真,與會者包括教授、學人、藝術家、媒體人、自由職業者等等。大家討論熱烈,引申出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教授汲喆先生首先做了“點睛”式發言,他認為嘉興先生的演講提醒我們注意兩點:第一,所有知識的基礎都是分類。對世界的認識就是從分類開始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分類,正是分類的差異造成了文化上的差異(包括人的形象、動物的圖象,重要的時間點等等)。其二,人與動物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人有能力使用象徵和符號。人類會體驗到他所生活的世界之複雜性;人可以積累知識,能感受到社會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遠遠超越其自身,因此人類需要用象徵來表達這個對社會的超驗性的複雜感受。而所謂象徵,就是指涉它本身之外的東西,文字是象徵的一種高級形式。

資深媒體人陳彥先生認為,文化是把握世界的行動。人與自然的分離,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人類文明中,人與自然的二分法是主流。例如新冠疫情期間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現,較之中國“清零”式嚴苛防疫,法國式禁足,自己填個紙條就可以出門了,有的甚至把紙條裝在兜里,看到警察再拿出來填上。這在中國人看來很不嚴格,把人與自然決然分開,簡直不可思議,被斥為 “抄作業都不會”(網紅語)。實際上中國將人與自然分開已遠超西方人。今天西方防疫指導思想是與病毒共存而非清零。

汲喆指出:這個問題不完全是中、西方的不同,而是前現代和現代社會的不同。西方以前也認為人與自然同為一體,從時間上來說,牛頓物理學之後,人們對宇宙的物理學理解佔據了支配地位,才逐步將自然與人分開了。

3

從事藝術創作和哲學研究的台灣旅法學人江薦新的發言,涉及到個體與權力當局的對抗問題。針對疫情期間的各種檢控,他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人臉識別,可以掃到你的個人信息,但掃不到你的想法。吾人雖身處於“大眾語言” (langue majeure)之中,但仍須保有創造“小眾語言”(langue mineure)的能力。

陳彥補充說:人臉識別、數字,是憲法規定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對大數據的利用,是相對的,民主政府不可以。

事實上,每一次開禁,就是一次解放,大家都盡情地享受這有限的自由,抒發各自難得的人生體驗。所幸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國度,可以遊行抗議,可以拒絕疫苗,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包括批評政府和政府首腦)宣洩不滿和抑鬱,政府封城禁足前的“寬容日”,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焦慮不安。

在這種情形下,讓人心潮澎湃的鄉土文化之家國情懷,輕易地被消解了。比如疫情初期為洗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的“武漢病毒”一說,有中國同胞在巴黎街頭“求擁抱”,這一悲情之舉,很快就被來自故土的“千里投毒”等指斥傷到無以復加,這種苦澀的“家鄉的味道”,並不亞於族別歧視。相比之下,那些不受鄉情家國文化束縛的“國際化”人士,則更為理性從容地面對他們所處的世界,並找到自己的定位。

當然,這種對鄉情家國的無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愛國與否,而是超越種族國別疆域的、作為人的一種更高形式的存在和認知。疫情禁足過程再次驗證: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是獨自的個體。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反思並發現:人類“隱退”了,河水清了,鳥兒回來了,自然界萬物生機盎然。這一幕告訴我們,人類對於自然的毀壞是多麼的超出想象。人類在“文化世界”的過程中,產生了人對人的支配,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支配,相當然地自詡為自然的主人,無限攫取自然資源。這樣一種人類社會的所謂“文明進程”,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自然環境惡化,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討論中大家爭相發言,話題廣泛,包括對生命不同物種的道德關懷和敬畏,自然生態的內在價值,人與自然是否可保持一個和諧共處的狀態,還是一定要保持一個脫離的局面?真實的物,真實的自然究竟是怎樣的等等。藝術家田德熙則引申“文”的象徵符號,談到早於中國甲骨文一千多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表意、表音)之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基本共識是:跳出原來的思維去思考,對自然的概念進行反思,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和認知。

在交流中,重申“自然是人的創造”,嘉興以他慣有的沉思探尋:文化無限區分的趨向,是不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趨向,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會走向一個渾然一體的知識形態的可能性?通過主流話語與個體細微的對比,他進而指出:

文化創造者歷來未必是文化的把握者或支配者,權力階層通過把握文化的過程,運用文化工具,加強自己的專制統治。

縱觀歷史,文化的話語權和解讀權一直都掌握在權力者手中,文化精英或曰知識分子歷來與權力無緣。如果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可以看作是一次文化對權力的反彈,那麼,我們當下是否正在面臨一次新的文藝復興呢?!

4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胡嘉興和藝術家趙斐2017年創辦的“飛白書院”。“飛白” ,指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又叫“飛白書”,象是用枯筆寫出,黑中透白,蒼勁有力。飛白書院致力於探索漢字及其書寫傳統的美學價值,建立經典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聯繫,並積極開展東西方跨文化交流。

在此基礎上,由趙斐主辦的小飛白,是一個面向少年兒童的長期藝術啟蒙教育項目。不僅傳授傳統與當代的藝術技法,更旨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鼓勵其探索精神以及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四年來,特別在疫情封城期間,飛白書院堅持網絡遠程授課,開展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主題藝術課程和工作坊,成績顯著,深受孩子們及其家長的喜愛。

“這是我們一生的事業”,胡嘉興說。

這似乎可看作是一種“文化江山”的重構形式之一吧!

本期沙龍得以在新冠疫情起伏的夾縫中舉辦,是沙龍25周年難得的紀念!感謝胡嘉興,感謝沙龍的新朋老友。疫情的阻隔,使得人與人的相聚變得奢侈而格外珍貴,大家從來沒有象此刻這樣輕鬆愉快,相惜相悅。

(本期沙龍於10月16日舉辦,12月6日補記以分享存檔。沙龍攝像/影: 趙斐)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