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經濟繁榮的上海是否還是一個文化中心?

發表時間:

2010年世博會迎來八方來賓,上海似乎重新恢復了上個世紀初的那個國際大都市的風貌。但是經濟繁榮成就不容置疑的今天,上海學界也開始謹慎的提出問題:上海是否恢復了當年的文化中心地位?我們帶着這個話題採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城市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學強教授。

上海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 圖片/Reuters
廣告

記者:上海世博會規模空前。但上海在基礎建設的同時,這些年又提出建設文化都市的議題。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議題?

馬學強:“我覺得應當從幾個角度來講。在一百年前,上海曾經是東亞的都會,以中西交流頻繁活躍而享譽世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上海是公認的一個文化都會,這是第一個緯度。第二,就是隨着改革開放深入,特別是國家專立的設施,包括浦東開發,和為建立金融、經濟、航運中心所作的能力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都是硬件上的,在經濟領域。所以,大家開始重新考慮一個問題:上海的文化發展得如何?是不是還是一個文化中心?在這一點上,應該說在時空上還有兩個緯度去觀察。一個是在時間上,與近代上海相比,上海現在的發展如何?我們的電影、出版,報刊,電台,包括一些資訊活動, 包括教育,上海近代是一個中心。現在怎麼樣?這是人們不得不考慮的第一個緯度。第二點是在空間上。空間上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跟國內相比,1949年以後,上海逐漸失去了國內文化中心的地位;另一個則是與國際都會相比,我們確實存在一定差距。這就是為什麼上海為什麼要重提(文化都市建設)這個議題。”

“我覺得,我們現在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成績,但跟三十年代比,跟國外都市比,我們在電影、出版等一些方面反而是整體下降。所以,我們的十二-五計畫,或者上海在構建未來二十一世紀的都市建設的時候,都在考慮這個問題。”

記者: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國一個經濟、金融、文化中心,在國際舞台他也被看作是一個大都市。今天的上海經濟已經繁榮,但文化建設方面,上海是否還有他的優勢?

馬學強:“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優勢)。一個是歷史上與世界的聯繫;最近我們社科院聯繫其他院校的專家學者,一起編寫一本書:上海與世界的聯繫。現在已經有8本書:上海與美國的聯繫、上海跟英國的聯繫,跟法國的聯繫,韓國、俄國、德國等等。這證明在過去上海和外部世界有非常密切的聯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和線索。”

“第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各方面,包括在物質方面,夯實了這個基礎,所以,有發展文化的良好的條件。第三,就是現在的世博會的機遇。世博會是世界各國的聚會,是各種文明的對話,這對上海的都會建設,文化交流,各種文化的對話融合有很大好處。”

記者:三十年代上海的繁榮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現在這個歷史背景不存在了,上海的優勢怎麼體現呢?

馬學強:“這個問題……。我先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現在說要建設上海金融中心。很多 人把金融中心理解為經濟中心,理解為一個經濟問題。其實不是的,近代上海為什麼金融那麼發達,是因為有這麼多與世界的聯繫,有很多的報刊雜誌,有很多外國的報刊雜誌,另外還有外國通訊社。其實金融中心不單單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與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要發揮這些,要重新是一個綜合的(中心),包括外國的通訊社、外國的報刊雜誌、資訊,都聯在一起。”

記者:就是說在這些層面,上海還沒有走到這個階段?

馬學強:“對,我們不能講重建,我們講在這方面應當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當年的金融業 是怎麼建立的?對現在有什麼啟示和借鑒?”

“第二個要例子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全球化。我有兩個感慨。在近代,上海與其他大都市基本上是同步的。比如說,美國上個禮拜放映的電影,這個禮拜上海就可能播放;法國上個禮拜哪個戲劇在演出,上海的劇場這個禮拜就會演。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同步傾向,一種都會之間的同步傾向。但現在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無論是人員交流,還是文化內在的實質的聯繫,還是不多。所以,在今天的都市建設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如果說上海被看作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窗口的話,今日經濟繁榮的上海面對文化建設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國強國夢想的瓶頸。躍居世界第三大,甚至第二大經濟實體的中國,以文明古國自居的中國,如何在當今世界,不停止於對往日輝煌的回首,重新成為文明的中心?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