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北約75周年:從蘇聯到俄羅斯的挑戰

發表時間:

75年前 ,1949年4月4日,基於兩極世界的理念,以及事實上對蘇聯的不信任,包括10個歐洲國家在內的12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也稱為《華盛頓條約》),北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聯盟就此成立。75年後,這個不斷壯大,但依然受“多重”威脅影響的軍事聯盟依然以俄羅斯為“主線”。烏克蘭戰爭喚醒了北約,但也標誌着歐洲75年來和平紅利的終結。

北約成員國外長在該組織成立75周年之際合影, le 3 avril 2024.
北約成員國外長在該組織成立75周年之際合影, le 3 avril 2024. AFP - JOHANNA GERON
廣告

在簽署《華盛頓條約》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說: “這個條約是一份簡單的文件。簽署它的國家同意遵守聯合國的和平原則。相互之間保持友好關係和經濟合作。每當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土或獨立受到威脅時共同協商……並為任何可能受到攻擊的人提供援助。如果今天有什麼是確定的,如果未來有什麼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世界人民追求自由與和平的意願。”

“斯大林的孩子”

抱着世界人民追求自由與和平的願景,經過75年的發展壯大,截至今年,該聯盟已經發展為32個成員國的國際組織。32個國外交部長將本周三和周四兩天在北約總部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除了慶祝該組織成立 75 周年,也為定於 7 月舉行的華盛頓峰會做準備。為了慶祝75周年,《華盛頓條約》的原件首次離開華盛頓,到北約總部展出兩天時間。

北約的歷史與近代西方乃至世界歷史息息相關,首先它是二戰後西方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亦是馬歇爾計畫在軍事領域的延伸、發展,是以美國、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防務體系和西方世界重要的軍事同盟,是歐洲、北美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擁有大量核武器、常規部隊。正如比利時國防部附屬智囊團安全與防務研究中心(CESD)的研究員埃斯特爾·霍里克斯(Estelle Hoorickx)指出,北約從成立起就一直受到威脅。“ 該聯盟的成立是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其目標是防止蘇聯的攻擊 ,”北約第一任秘書長、英國勳爵伊斯梅甚至宣稱,北約的作用是“把俄羅斯人擋在外面,把美國人擋在裡面,把德國人放在監督之下”。當時的背景是,柏林受到蘇聯頒布的土地封鎖,這也是冷戰時期最早的重大危機之一。比利時前首相兼 1957 年至 1961 年北約秘書長保羅-亨利·斯帕克甚至曾經指出,北約“ 是斯大林的孩子” 。

的確,1949年3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針對以蘇聯及東方集團,公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創始成員國於同年4月4日於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宣告正式成立後不斷壯大,1952年2月希臘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5月西德加入,因為西德加入,蘇聯集團於1955年成立八國組成華沙條約組織與其抗衡。

不斷東擴

1990年代,隨着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和蘇聯解體,歐洲的政治和安全角勢發生很大變化,軍事開支佔世界國防開支的70%以上的北約面對的議題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絡攻擊和大規模殺傷力武器擴散等各種問題上。

根據最著名的《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員受到攻擊,則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國需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一般被解讀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需要各國政府授權參戰,即集體自衛權。該條款於美國“九一 一”恐怖襲擊事件期間被首次激活。這也是北約吸引其他國家加入的誘因。

在蘇聯和華沙公約解體後,北約就不斷東擴,1999年北約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7國在蘇聯解體後不久就開始了加入北約的談判並於2004年3月29日加入;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也加入了北約。

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芬蘭和瑞典這兩個長期中立國家很快就要求加入,並分別於2023 年和 2024 年成功,被認為是該聯盟自 1991 年蘇聯解體後吸納東歐成員以來最重大的一次擴張。

從“腦死亡”到被烏戰“電擊”復活

實際上,自加入聯盟以來,東歐國家經常就俄羅斯的威脅發出警告,並利用蘇聯佔領造成的民族創傷作為可信度的證明。雖然西方國家經常對莫斯科的強硬態度不屑一顧,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被視為這些擔憂的證明。西方國家做出了一些最強有力的回應,包括向烏克蘭提供設備和資金,並推動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的制裁。

許多人認為,對於一直試圖阻止北約進一步擴大的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來說, 32個成員國的規模的北約無疑是一個打擊。普京入侵烏克蘭沒不僅有“拔掉”北約,反而給了它電擊,北大西洋聯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但同時也不可否認面臨著多重挑戰。

2019年,當北約部隊剛剛從敘利亞撤軍時,法國總統馬克龍給出北約“腦死亡” 的診斷。兩年後,災難性的從阿富汗撤軍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這還沒有考慮到俄羅斯總統普京 的好戰慾望,他於 2022 年 2 月 24 日出兵攻擊烏克蘭。但戰爭重返歐洲重新喚醒了北約存在的理由。三個月後,瑞典和芬蘭結束了中立地位,要求加入聯盟以保護自己免受俄羅斯熊的侵害。這種重新發現的團結就是紀念北約 75 周年的要點。

北約沒有捲入烏克蘭戰爭,但對於盟國來說,俄羅斯的勝利不是一個選擇。北約的擴大伴隨着其成員國從入侵烏克蘭的第一天起就以運送武器和彈藥的形式向烏克蘭提供大規模和前所未有的軍事支持。兩年多來,這種援助是由大約五十個盟國在烏克蘭聯絡小組的框架內提供的,為了阻止俄羅斯軍隊的過度擴張,北約在陸地、空中和海上加強了其東翼,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羅馬尼亞。它還剛剛在歐洲動員了近10萬名士兵,作為其堅定不移的一部分:保衛者演習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演習。

俄羅斯將於 2026 年對北約發動襲擊?

但是,去年烏克蘭的反攻失敗後,俄羅斯軍隊逐步恢復實力。在美國,儘管總統拜登支持力度從未減弱,但以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為首的共和黨人削弱了對基輔的支持,烏克蘭人急需的 600 億美元軍事援助在國會被阻止。歐洲外交主管何塞普·博雷利一再警告說,歐洲將繼續支持基輔,但無法取代美國的援助。烏克蘭衰弱問題將成為本周四在聯盟總部舉行的北約部長級會議的核心問題。與此同時,俄羅斯進入戰時經濟,將三分之一的支出用於軍備和國防工業的復興。一些西方國家總理髮出警報:俄羅斯可能在未來幾年威脅北約領土。德國、波羅的海國家、瑞典和波蘭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德國情報部門甚至提到俄羅斯將於 2026 年對北約發動襲擊。

多重威脅

儘管北約在2022年將俄羅斯列為“ 對盟國安全以及歐洲大西洋地區和平與穩定最重大和直接的威脅 ”。但克里姆林宮遠非當今聯盟面臨的唯一威脅。但研究人員解釋說,如今的威脅“是 多重的、日益複雜且數量眾多 ”。

除了俄羅斯外,一些國家行為者最近加入了北約對手的行列。北約在 2022 年首次將中國列為潛在威脅,”由於其核武庫及其侵略性,朝鮮被視為對北約的威脅,就像伊朗一樣。敘利亞的化學武器和不穩定環境也導致了恐怖組織的繁榮。這些政權再次得到俄羅斯的支持。

今年1月,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發出明確警告。 “北約國家的軍隊,以及他們的整個社會,必須適應一個新的、不可預測的時代,”在美國對烏克蘭援助減少的背景下,對這場戰爭未來的悲觀情緒取代了最初幾個月的樂觀情緒。除此之外,如果特朗普在 11 月總統選舉中獲勝,人們還對美國未來在北約內的承諾表示懷疑。

北約的未來也將取決於下一任秘書長,目前,有兩名候選人參與角逐:將卸任的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和羅馬尼亞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以美國、德國為首的各大國都已經將目光瞄準了呂特。北約方面表示,羅馬尼亞參選首先是為東歐國家獲得保障的一種方式。誰將成為斯托爾滕貝格的繼任,聯盟32個成員國代表希望在華盛頓峰會前能達成共識。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