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楊建利談兩會前夕達高峰的45萬人釋放劉曉波聯署請願信

發表時間:

就在中國兩會前夕,全球公民聯合敦促中國新一屆領導人釋放劉曉波的簽名請願活動可說達到高潮。據悉,這項由“國際劉曉波聲援委員會”發起的活動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的45萬民眾在同一封信上簽名,這些簽名已經送交給中國駐柏林、香港、倫敦、紐約等地的使領館。

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 RFI
廣告

 二月二十七日(周三),南非圖圖大主教本人也振臂一呼地共同發起世界公民聯署活動,敦促中國釋放劉曉波並解除對其妻劉霞軟禁的簽名活動,也得到“大赦國際組織”的支持。當天大赦國際在法國巴黎、美國華盛頓、英國倫敦、台灣台北、香港等各國各地集會,聲援簽名。此次簽署活動是繼去年十二月四日公布的一百三十位諾貝爾主簽署活動的擴張及延續。本台就此採訪長期來關注劉曉波的紐約維權組織公民力量負責人楊建利博士。
 

法廣:您本人是否也參與這波簽名聲援活動?不過,有人認為習近平的新領導班子可能對此事採取“迴避”態度。但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政治秘書鮑彤認為,有跡象顯示,中共在十八大後的政治氣氛趨向寬鬆。您認為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看法的原因何在?而您個人是持什麼看法?
 

楊建利:四十五萬人在同一封信上簽名聯署簽名,這恐怕是歷史上第一次。這封信是希望藉着中國政府換屆,新領導人上台之際,予以敦促,希望他們能夠改正前任領導的錯誤。在今年兩會之前,目前聯署的情況是,截至周三,簽名者達到四十五萬人,我們也藉今年兩會的機會,把這封信交給新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全球許多大城市都共同開始遞交這封請願書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大程度來說都是象徵性地,因為中國政府不可能出來接這一摞摞的箱子。你想,四十五萬人的簽名,可是裝滿了一大箱子,中國政府不會出到大使館外來接它。我們在各地是以象徵性的方式把這封信遞交了。實際上,根據我自己的信息渠道了解,習近平在135個諾貝爾獎得主聯署信發表的當天,就看到了這封信,而且這信就在他的辦公桌上。所以我們遞交只是一種形式,讓大家來關注這件事:劉曉波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一位還被關押在監獄裡的諾貝爾獎得主,仍被中國關押着,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此事件,能夠敦促新任中共領導人在最短時間內釋放劉曉波。

至於各方對中國當局有寬鬆或緊縮的不同看法,我認為,目前是屬於政治上的不確定期,所以各種現象都會出來。 在某些領域你會看到當局很寬鬆,甚至給人們很高的期待及期望,例如:孟建柱說中共決定要廢除勞教制度;但另一方面,當局就加強了控制,例如在言論領域、在互聯網領域;還有,在年初出台了實名制的微博實名制的註冊。這就是對言論的箝制。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什麼現象都可以發生。而習近平及其他新人領導人,剛剛上台,有很多東西不穩定,這個不穩定不僅僅是來自黨外,主要是來自黨內的競爭者及權力鬥爭,所以他必須去擺平。這個時候,他就沒辦法去做更多的事,所以什麼事情都會出來,出現各種現象,而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

但劉曉波這件事不是那麼簡單。我們來促進他釋放劉曉波,也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劉曉波已經成為一個特別具有象徵性的人物。 “釋放劉曉波”意味着中國政治就要改變。如果中共領導人不能夠對於政治變革做很好的心理準備,他就不敢輕易釋放劉曉波。而我們推動過程中,就是促使他們儘快地進行思考政治變革的問題。

法廣:您認為劉曉波等人所提出的O八憲章與習近平今日發表的“遵守憲法”,以及倡導依法辦事,尊重司法的言論,有什麼相近或相遠之處?
 

楊建利:從字面上來講,兩者都是呼籲回到憲政、憲法的精神上去。但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區別。O八憲章提倡一些具有真正民主意義的一些憲政前景,而提出來一些具體的要求,要求政治改革而走向憲政前景的措施。而習近平所講的回復憲法,是回復到中共的82年的憲法,也叫“82憲法”。82憲法在很多的具體內容上沒有什麼問題,因為與其他國家的憲法沒有什麼太大的兩樣。但它有幾大問題:第一是,這個憲法的序言,序言裡面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共產黨領導。另外,它在實體中還說,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另一個問題是,這部憲法即使僅是這樣,但也未能落實。習近平在講這部憲法的目的,實際上可看出,他還沒有脫出保衛中國共產黨政權的角度來談。所以,這與O八憲章的提倡還有很大的不同。

 

法廣:你們這次為釋放劉曉波的聯署簽名活動在中共兩會前夕達到高潮,那麼有沒有可能,有代表們在兩會中就次案提出一些倡議呢?
 

楊建利:我們對此沒有很高的期待,因為在兩會期間,人們總覺得是提一些提案,提出各種想法的時候,的確也是!而正是因為這樣,中共政權就因此特別緊張。所以他要採用各種方式,使得在開會期間不出現這種現象。除非是它控制不住場面,一下子,出現了一個大變動,在開會期間會有戲劇性的變化。所以,中共反而在開會期間,會控制比較嚴,會比較嚴地控制代表們。所以,我想,我不期待有人民代表在開會期間能夠把劉曉波的事情提出來。當然,如果有,那最好。因為這個時候媒體會比較關注,就會造成最大的哄擡效應。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