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東京專欄

日本教科書審定:中國的反應為什麼與韓國不同?

發表時間:

日本文部科學省4月6日公布了2016年度開始使用的初中教科書的審定結果和新教科書的內容,首次通過把釣魚島(尖閣諸島)、獨島(日本稱竹島)、和北方四島明確記載為“日本固有領土”的全部中學社會科教科書,在慰安婦問題上也有“模糊和減輕日本罪責”的大幅削減之舉,對此韓國反應激烈,而中國卻顯得有些“輕描淡寫”,與以往的態度不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東京專欄
東京專欄 RFI
廣告

在這些教科書中,不僅將這些有爭議的地區記載為“在歷史上、地理上、國際法上都沒有再議論餘地的日本固有的領土”,而且詳細記述有關這些領土“為何屬於日本”的歷史過程,其內容的份量是以往教科書的兩倍多。2010年度上次檢定時,7本歷史類教科書中只有1本提及“尖閣諸島”和“竹島”,而此次8本教科書全部提及。一些教科書修改了對南京大屠殺的敘述方式,如把現行版本中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另有教科書刪除了“日軍的暴行遭到譴責”等。

對於這次教科書檢定,韓國和中國的反應的不同,表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反應的速度不同。韓國外交部發言人在第一時間6日下午發表聲明表示譴責,而中國官方6日沒有發表見解。

第二,反應的強度不同。韓國外交部第一副部長趙太庸當地時間6日下午召見日本駐韓國大使別所浩郎表示強烈抗議,韓國國會還在4月14日的正式會議上,通過了《聲討安倍政權侵奪獨島所有權及歪曲古代史的決議》,而中國僅在4月7日,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出面表示,中方對日本國內有關動向表示嚴重關切。

而在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了日本右翼團體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綜合看來,那一年教科書“美化戰爭”程度還不如今年嚴重,但是中國的反應卻是十分激烈、迅速,當年4月5日下午,外交部領導成員喬宗淮奉命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而那一次韓國卻比中國晚了一拍。外交通商部次官李泰植直到6日才召見日本駐韓大使高野紀元,代表韓國政府就教科書問題向日本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中國在日本教科書審定問題上為什麼會發生如此變化呢?

首先,雖然日本宣稱努力改善日中關係和日韓關係,但是對改善日中關係所投入的力量卻大於改善日韓關係。日本有些外交人士認為,中國在領土問題上與日本的衝突雖然比日韓之間激烈,但是中國有“大人風格”,重視實際利益而不感情化,而韓國有感情化、情緒化的傾向,一旦關係惡化,改善起來比較慢,因此應以中國為主攻對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去年日本內閣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議後就再也沒有攻擊中國,他們極力避免挑戰中國,並實現了首腦會談等一系列日中關係的解凍之舉,而日韓關係的改善進展不大,首腦會談一直沒有實現,甚至在2015年版《外交藍皮書》中,日本還刪除了與韓國“共同擁有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等基本價值和利益”的話。

中國對日本努力改善日中關係的意向也心知肚明,而這次教科書審定,也不過是2014年1月日本政府制定的“在歷史、領土問題上要反映日本政府統一見解”的新審定標準在這次審定中的落實,因此中國也沒有把這次審定看做是“新的挑釁”。

第二,3月底以後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得到50多個國家響應,中國在亞洲與世界“以包容反包圍”的大戰略框架已經成形,日本也成了這個大戰略中爭取的對象之一,如果能夠爭取到日本參加亞投行,就會進一步瓦解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使美國不斷承認與中國共同建立世界秩序,平分秋色的現實,因此反日批日的小戰術,必須服從這個爭取日本的大戰略。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