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際縱橫

一幅400年前中國地圖和一本涉及南中國海歷史的書

發表時間:

在一張神秘的1608年中國地圖上,有山有水,有樹木植物,有花朵蝴蝶,當年的中國人以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方式,繪製出一張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地圖和海圖,北到日本,南到爪哇島,西到印度洋,東到“香料群島”。這張美崙美奐的地圖在英國牛津大學伯德來恩圖書館地下室里曾經沉睡了3個多世紀。 

國際縱橫
國際縱橫
廣告

《約翰-塞爾登丟失的地圖》(La Carte Perdue de John Selden)一書講述就是這張地圖的故事,該書作者是加拿大溫哥華哥倫比亞-大不列顛大學教授和著名漢學家蒂莫西·布魯克(Timothy Brook)先生,該書最近被法國的Payot出版社從英文翻譯成法文出版。

這是一本面對廣大讀者的歷史專著,憑藉一幅神奇的中國地圖和海圖,該書將讀者帶回到三四百年前的歐洲和亞洲,從莎士比亞時期英國知識精英約翰-塞爾登和一幅中國地圖的故事,到那個時代航海探險,與東方香料等物資相關的海上貿易,這本書試圖呈現三四百年前被稱為“中國海”的南海海域的風雲翻卷,東西方經濟文化間的交流碰撞。

加拿大漢學家蒂莫西·布魯克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出版過多部有關中國歷史的研究專著,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在2007年到2010年間,出版了一套《中國帝國歷史》(Histoire de la Chine impériale) ,其中就凝聚了蒂莫西·布魯克教授的指導編撰之勞。

也在中國上海大學任教的布魯克教授在研究教學之餘,醉心於寫作,他以歷史為題材先後寫成了幾部面向大眾讀者的書,(《 Chapeau de Vermeer》).(《 Le XVIIe siècle à l’aube de la mondialisation》),向我們呈現出17世紀就開始的“全球化”,即東西方之間的航海交往通商,這些書籍譯成法文後都受到歡迎。 《約翰-塞爾登丟失的地圖》則是一本剛剛被譯成法文出版的布魯克教授新作。

也許首先需要介紹的是:誰是書名里提到的這位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約翰-塞爾登是擁有上述中國地圖海圖的最後一位主人,他也是英國16、17世紀著名人文主義學者、法學家、歷史家,是英國最重要的憲法奠基人之一。1621年,37歲的塞爾登與69歲的科克一起寫下英國下院的抗議書,之後兩人均被投入倫敦塔。後來成為議員後又與科克起草了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再次被關進倫敦塔。與英國政治歷史密切相關的塞爾登還是一位著名的東方學者(orientalist),這也許就是他收藏這幅神秘的中國地圖的原因。約翰·彌爾頓曾經盛讚稱塞爾登是“英國以博學傳世的第一人”。

讓我們再回到這本書的主角之一,即這幅確實存在的中國17世紀地圖和海圖,它與當時世界其他地方的地圖相比有非常獨特之處:首先是篇幅大,高一米六,寬一米,是同時期最大的地圖。其次這是一幅壁掛地圖,而不是航行旅行時攜帶的小地圖,由於是掛在牆上,就有了很強的藝術觀賞功能,全圖完全是手工繪製,飽含當時的中國繪畫藝術特色。

這幅1608年的中國地圖是如何來到英國的?又如何在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圖書館裡沉睡了300多年?這些難解之謎就成為作者描繪17世紀世界航海探險通商歷史的鑰匙和路線圖。該書試圖將讀者帶到一支17世紀中國大船的浪跡里,並向讀者呈現出:17世紀中國雄心勃勃的船長,一條條商業通道,不同人員交往,各種貨物交流,這些寶船滿載着珍貴的香料,易碎的瓷器和日本色情畫,從東到西,從日本長崎到印度果阿,從廣州到馬尼拉,再到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或者倫敦。

該書的歷史背景廣闊,情節複雜懸念重重,描述結構也極具特色,受到英美出版界的稱讚。它讓人回到三四百年前的那個世界大歷史的潮流之中。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約翰-塞爾登丟失的地圖》這本書本身如同親歷一次海盜之旅,充滿了那個時代才有的私語和秘密,也顯示出那個時代特有的智慧敏銳和洞察力。

讀這本書可以了解三四百年前的西方和東方,以及不同文明間的碰撞歷史,其中有關中國南海的內容更有其現實意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