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美來鴻

中國能使加拿大銷聲嗎?

發表時間:

2016年6月1日,訪問加拿大的中國外長王毅在記者會上被當地政治網站IPOLITICS女記者阿曼達•康諾麗關於中國人權問題的提問激怒,王毅斥責其充滿傲慢與偏見,無視中國已成為人均八千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6月5日,中國駐加大使羅照輝在加拿大英文報紙《環球郵報》上撰文,敦促加拿大不要受人權問題蒙蔽而錯過兩國關係發展的黃金時期,稱中國願意與加拿大或其他任何政府討論人權問題,但譴責“麥克風外交”,他說這“只會誤導公眾,損害雙方利益並對合作造成不良影響。”

2016年6月1日,中國外長王毅在渥太華與加拿大外長迪翁會談。王毅在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嚴辭回應加拿大記者關於人權問題的提問引發爭議。
2016年6月1日,中國外長王毅在渥太華與加拿大外長迪翁會談。王毅在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嚴辭回應加拿大記者關於人權問題的提問引發爭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Chris Wattie
廣告

十年前的2006年,剛剛執政的保守黨總理哈珀曾公開表示不會為中國人的金錢而出賣加拿大的基本價值、人權和利益,令兩國關係一度陷入僵持。去年十月自由黨人小杜魯多當選總理被北京看好,隨着他八月訪華的臨近,該如何在對華政策中平衡人權問題與經濟利益的關係,無疑是渥太華面臨的棘手難題。北京已經使出了胡羅卜加大棒,加拿大是否會繼續就人權問題向北京發聲,中國會使加拿大銷聲嗎?

6月6日,加拿大保守派政治專欄作家塔莎• 克里玎(Tasha Kheiriddin)在IPOLITICS網站發表評論文章,就中國能否用金錢收買加拿大令其沉默發表論述。她首先關注中國以往在其他地方的做法,中國幾十年來在非洲投資換取礦產資源和政府合作,中國正試圖把新的絲綢之路擴展到歐洲,在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方面投下巨資,並與歐洲主要港口達成協議。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指中國的野心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更在地緣政治方面。他們的目標是在政治上收買,進而令其他國家支持它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雜誌援引布魯金斯學會學者菲利普•勒科爾的話說:“中國大多數的對外直接投資不正常,他們背後有整個中國政府支撐,只有少數是例外。”不難發現這種投資的結果,如捷克共和國等國家在西藏獨立問題上放棄了原有的直言不諱的立場,斯洛文尼亞也成為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少有的幾個為中國背書的歐洲國家之一。

塔莎• 克里玎認為中國的做法在別的國家奏效,在加拿大也並非沒有得逞的可能,因為中國總是把政治和商業利益交織在一起,令很多與之打交道的國家頭疼。同時中國通過在全球各地購買、投資和貿易以增強實力的做法也令不少政治家羨慕,加拿大現任總理小杜魯多就是一例,他在當選總理之前曾對中國政府刮目相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欣賞中國的基本獨裁”。小杜魯多手中握有受中國人讚美的父親留下的政治資本,和北京打交道本可以比別人容易一些。但塔莎• 克里玎警告他,中國人的善意是有限度的,中國外長王毅在渥太華髮怒就表明了這一點。

和平的加拿大總是逃不脫與大象相處的命運。老杜魯多在1968年把不平衡的加美關係形容為“老鼠與大象共眠”,在缺乏安全感的冷戰時期,加拿大作為弱小方,在貿易和安全上依賴美國,面臨的挑戰只是在與美國利益衝突時如何捍衛加拿大的利益。而現在加拿大面對着中國這頭新的大象,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專制的政府和政府控制的企業,情況則要複雜得多。

王毅訓斥加拿大記者事件發生後,加拿大總理和外交部長都表達了不滿,但塔莎• 克里玎認為他們的表達過於外交辭令,是否有效值得觀察,有跡象表明中國的態度並沒有變化,凱文高依舊被關押。但值得慶幸的是,至少在王毅發怒後,加拿大並沒有立即變得沉默,在六四事件27周年到來之際,加拿大外交部發表聲明呼籲中國政府堅守其遵守人權義務的承諾。

塔莎• 克里玎相信要與這頭龐大的中國象相處並免受其害,渥太華就必須採取更加強硬的政策。加拿大下一步動作尤其值得關註:是尋求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還是專註於與盟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是為自己的公民和中國公民的人權問題繼續發聲還是悶聲發財去追逐經濟利益?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