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吾爾開希:記憶是對抗暴政的方法 不能被抹殺

發表時間:

在八九六四三十周年到來之際,我們採訪到來巴黎出席紀念劉曉波的紀錄片《劉曉波  挑戰北京的人》的首映式的學運領袖吾爾開希,他認為,雖然沒有希望到底在哪裡的答案,但是仍然可以有希望。

資料:八九民運期間一個支持學生的記者團體在遊行,1989年5月17號
資料:八九民運期間一個支持學生的記者團體在遊行,1989年5月17號 @路透社
廣告

《挑戰北京的人》一片導演是前法國《解放報》駐北京記者,目前擔任無疆界記者主席皮埃爾-哈斯基(Pierre Hasky),有法德合資的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製作。片中有罕見2008年拍攝,劉曉波入獄前也許是最後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的珍貴視頻,也有他在北京與美國紐約等地的民運戰友多人和目前到德國政治避難的妻子劉霞等人的採訪。這個紀錄片為劉曉波為中國民主前途將牢底坐穿獻出生命的過程做了一個線性的介紹,導演希望觀眾了解他的民主理念養成、動機和對中國民主的想像等。影片中也有不少整整三十年前,6月4號凌晨天安門廣場附近學生市民遭到解放軍開槍受傷搶救的場面。

在由胡耀邦的去世引發北京和全國各地大學生的運動發生後,正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的劉曉波毅然決定返回北京加入其中,他看到了中國民主的希望和曙光,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到北京後,在積極參與的同時,也對廣場上學運領導的組織問題提出了嚴厲批評。據介紹,劉曉波等人在六四屠殺之前與解放軍談判後,為廣場上的學生爭取到一條撤退的路。但是,無辜學生和民眾最終被解放軍屠殺的結果成為他之後的人生中都難以卸不的重擔。紀錄片最後將鏡頭定格在劉曉波的臉上,當他說到六四死難者是,情緒十分激動,眼中淚光閃閃……

吾爾開希介紹,劉曉波從美國回到北京後就和他取得聯繫,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影片放映結束後,與觀眾見面會上,吾爾開希激動地說,他真的希望在座的所有人都能有幸認識到劉曉波這樣一個朋友,一個天才。

吾爾開希也接受了法廣的專訪,談到對六四三十周年的紀念和對未來的期望。

吾爾開希:三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按照現代歷史的習慣,如果再過三十年就不再將其歸為現代的事情,而是一個歷史事件了,那我們也很擔心中國曾經發生的這種事情會被世人遺忘。過去三十年以來,記憶是我們對抗暴政的一個很謙卑的方式,我們也一直在對抗共產黨試圖抹殺我們的記憶,我們一直希望維持住這個記憶,用這種謙卑的方式進行反抗。但是今天同時也要看到另一件事情,就是想要中國人忘記六四天安門的中國共產黨還在做一件事,同時提醒着大家不要忘記,那就是他們仍然無論在境內對維權運動的壓迫,對維吾爾族和藏人的迫害,對香港和台灣和威脅等等,這些都提醒人們,正是同一個當年殘害和屠殺和平請願的學生的那個政府。

吾爾開希目前生活在台灣,對於中國民主的前途,他認為:雖然中國現在有很多人享受經濟發展的政策帶來的物質好處,進而支持中國政府的政策,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品嘗到自由的滋味,一旦知道了自由的好處,任何人,包括豬圈裡的豬也會更喜歡自由的,但共產黨政權採取封鎖網絡的方式壓制民眾和知情權,因此導致民眾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局面。

烏爾開希說,六四過去了三十年,劉曉波沒有見到自由的中國,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還來能活三十了,是否還有重返中國的土地上。但他說不放棄希望:

吾爾開希:希望之人性當中的一個強大的存在,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會放棄希望,八九學運期間也是這樣的,中國政府當時宣布戒嚴之後我們也不願意放棄希望。只是如果想跟希望要一個答案,那是很困難的,我們沒有希望到底在哪裡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有希望。

烏爾開希是維吾爾族,他也特別提到新疆目前遭到嚴控的局面,一百到三百萬維族和其他民族穆斯林被關在(再教育)集中營里,在集中營外的民眾則受到全天候的面部識別和網絡監控,毫無自由可言,面對這種局面,但卻沒有看到任何西方哪個國家領導人向北京提出抗議。由於北京經濟勢力的強大和市場的誘惑,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僅限於向北京象徵性地提及人權,但為了得到市場,根本不要求北京給出回復。

吾爾開希:過去三十年以來,西方採取的中國政策對我個人來說是極其荒謬的,西方稱之為承諾,我稱為綏靖政策,而這個政策最後的結果是姑息養奸,是中國現在成為全世界的邪惡源泉,所以,今天,在六四三十周年之際,作為當時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想跟西方民主國家,本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的西方民主國家表達以下立場:你們姑息養奸造成的結果,你們也要共同承擔這個責任,所以推動中國更加民主化,不光是中國民運人士的責任,現在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個公民的責任。能夠擁有更大權力的西方民主國家的權利就更大。

吾爾開希最後說,八九命運得到了中國大批民眾的支持得以發展,現在,中國的未來民主的希望更需要全球的支持。

感謝吾爾開希接受法廣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