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陳破空談馬習會與台灣太陽花學運十周年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見了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這是時隔九年後,習近平與馬英九的第二次會面。中國最高領導人接見一位卸任多年的台灣總統,此舉傳遞了怎樣的信息?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政治象徵意義?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先生對此闡述了他的看法。

2015年新加坡“習馬會”資料圖片
2015年新加坡“習馬會”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法廣: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台灣大選後到訪中國大陸;開展和平之旅,請談談他此行的目的和意義

陳破空:馬英九把這次大陸之行定義為“和平之旅”,也就是為兩岸和平而奔走。他本意應該說是避免戰爭避免戰火。他本意應該是好的。但是在雙方的需要上,我覺得可能是北京中共方面更加需要。因為在選前馬英九曾經去過大陸,這是在台灣大選之後,馬英九啟程前往中國大陸。選後的格局是:現在在國會是三黨都不過半,國民黨略佔多一點,國民黨成了(擔任)國會(立法院)的議長和副議長,但是在政府方面總統方面是民進黨繼續執政,賴清德當選總統。所以中共對台灣的選舉結果是很不滿意。這個時候中共主動邀請馬英九到訪,是因為中共需要在台灣找到代理人,是為了大一統為了統一。因此同時也是中共統戰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分化台灣。馬英九代表的是在野的國民黨,賴清德代表執政的民進黨。習近平和中共是向在野的國民黨伸出橄欖枝,但是沒有跟執政的民進黨有任何接觸的意思。這在相當程度上有分化台灣在台灣製造割裂,或者說是選擇性的利用,這麼一個政治企圖。

法廣:馬英九與習近平九年後再度會見,選擇在4月10日;這一天,也是台灣太陽花學生運動十周年,這是巧合還是另有意涵?

陳破空:對馬英九和習近平來說,他們可能根本就想不起這個日子。習近平肯定是不知道台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的開始日期和結束日期;而馬英九也可能是健忘了,畢竟事情過了10年。馬英九和習近平或者中共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兩岸民間的交流。儘管馬英九選擇性地帶了一些台灣的統派青年,但並不代表台灣的社會或者主流民意。所以他們實際上是某種程度上的官方交往,國民黨的官方在跟中共大陸的官方交往。但是,為什麼是4月10號呢?是因為本來選的是4月8號,往後推了兩天,據傳出的消息是:習近平當局要跟美國“別苗頭”,因為10月10號,美國是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華盛頓,而且美日首腦峰會是歷史性的首腦峰會,全面提升美日雙邊的合作,從安保協議到軍事合作到太空探月和情報的全面合作。而且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已經形成了奧庫斯聯盟的一個拓展,叫做第二支柱,跟日本全方位的合作,突出日本在亞洲的角色。而且這回拜登政府和日本政府宣布要建立的關係是“全球夥伴”,當時是“區域夥伴”。一,是為了日本的自衛;再一個,就是為了亞太地區的和平。現在(建立)全球夥伴關係,就要突出日本的角色,就是美國把亞太地區防線將進一步向日本推進,隨後還會有菲律賓總統加入,成為美日菲三方三國的高峰會。這個時候,習近平為了跟美國“別苗頭”,就把跟馬英九的會見放到4月10號。

不過,非常可悲的是:這邊美國所主持的美日峰會或者美日菲峰會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美國跟中國周邊國家鄰國的關係。但是,中共這邊顯然是顯得很尷尬孤立。因為要跟美國抗衡的話,它並沒有什麼盟國-既沒有俄羅斯也沒有北朝鮮-這個時候來跟它結盟-或者是伊朗-,而是選擇台灣的一個在野人士來為自己背書,這個有點顯得不倫不類,顯得很不對稱。因為中共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相當於在中國的一部分裡面選了一個代理人,來跟美國唱對台戲,這個對台戲就顯得是太不平衡太不對等。所以由於這樣,他們才選了4月10號。不過這也是一個諷刺,也是一個巧合,就剛好是台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10周年。因為太陽花學生運動的主旨-當時馬英九執政,國民黨執政-是親中兩岸的走近有一個服貿協議。當時我就說服貿協議就是要2300萬台灣人為共產黨打工,因為已經有10億的中國人為共產黨打工,要把台灣納入這個大市場,綁定。當時的台灣青年台灣學生反對。所以就以激進地佔領國會的方式抗爭。結果是:後來這個服貿協議相當於停擺。

太陽花學生運動對台灣社會衝擊很大,也顯示了台灣本土的青年他們的主流民意是反對跟中國大陸或者跟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這種勾兌,他們主張的是真正走向國際社會,而不是把自己鎖定現在一黨專政的中國大陸。

法廣:您認為二度馬習會,有什麼看點?雙方都談了些什麼?

陳破空:二度習馬會的看點,就是兩個人的身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上一次見面,是2015年在新加坡。當時馬英九是台灣總統,而習近平是剛上任不久的中共總書記。那個時候會談,還有些兩岸的官方性質,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這一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馬英九已經不再是總統,成為民間人士在野黨人士,而且也不再是國民黨的主席,只是前主席;而習近平仍然在位執政。可以看出兩岸政治的不同:台灣有民主選舉有定期的輪換政黨的輪替等等;中國大陸是一潭死水,而習近平謀求長期執政和終身執政。所以這個時候會見身份已經不一樣了。外電的報道,把習近平稱為“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其實這兩個稱呼,中共方面都很不高興,因為中共用的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而對馬英九,只稱呼“馬英九先生”。他們既不願意稱呼馬英九是“中華民國前總統”或者“台灣前總統”,也不願意稱呼馬英九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因為中國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處心積慮要消滅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存在一天,就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篡位,沒有合法性正統性,要盡量避開。所以他是以黨的身份黨的總書記的身份;但是馬英九實際上是一個黨的前主席的身份。從這一點看出來就是:中共在北京這邊有他的算計,一方面有他的權利傲慢,另外也有他的歷史的顧忌,還有他對台灣的這種目的。回過頭來說,馬英九雖然是以“和平之旅”希望兩岸和平,但是習近平這次會見馬英九跟上次不一樣,有很大的權利炫耀的成分。因為這次看上去規格拉得很高,除了習近平出場,還有另外兩個政治局常委作陪,一個是王滬寧,現在主管對台事務;還有一個是蔡奇,現在主管意識形態。兩個政治局常委,加上習近平,相當於三個政治局常委,就是中共的掌實權的前三號人物都在場,跟馬英九會見,把規格拉得很高。但是藉此,習近平也在炫耀他的權利,大權在握。這樣看來,馬英九其實是有民主和憲政理念的。但是,習近平堅持的卻是一黨專政一人獨裁。所以不知道馬英九心中作何感想。

另外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習近平在強調“中華文明”,馬英九也在談“中華兒女”。但是馬英九在談“中華兒女”的時候,恐怕跟台灣的主流民意相去甚遠。因為台灣尤其是年輕人的主流民意,還是主張台灣獨立;而中共在習近平在談“中華文明”的時候,其實跟中華相距很遠,因為中華文明絕對不存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主指導思想-。像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對中國文物古跡文化歷史的破壞,這一切顯得都很不對稱。但是想說一個主題,就是要一個大一統大中國,好像是什麼“復興”,馬英九在某種程度上是被中共當成了統戰的工具,或者是被利用的對象。不過,中共雖然不報道,但是馬英九在中間提到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共強調說,馬英九不贊同台獨反台獨。其實馬英九雖然提到說他本身不贊同台獨,但是也提到了兩岸很多青年應該加強交流這些話題馬英九的主要談話點,在中國媒體中沒有得到體現。

法廣:馬英九本次大陸之行,歷時十一天,從廣東,到陝西,到北京,馬英九先後至少五次流淚哭泣,哽咽,他為何如此傷感?

陳破空:我覺得馬英九哭泣流淚傷感,應該很多是他的一個個性(所為),或者是觸景生情。從個性來講,馬英九出生於一個比較舒適的家庭,在香港出生台灣長大,家裡有三個姐姐一個妹妹,他是唯一的男孩,受父母的寵愛,也受姐妹的忍讓,也就是說在寵愛中長大。也許他從小就養成了愛哭的習慣,馬英九在台灣動不動就會哽咽,另外一點,就是製造這種場面-不管是在深圳在西安在北京-又是一些音樂,又是一些肅穆的環境,自然會使他有一些觸景生情的樣子,容易受到環境的觸動。但是他的哭,並不是外界所理解的,是哭給中共看,哭給習近平看,掙表現;我不認為馬英九需要這樣,我也不認為習近平是一個要黨性不要人性的人,需要這樣做。是馬英九自己的一種傷感。不過,另一種看來,馬英九哭的地方,我都覺得他哭錯了地點。比如他第一次哭,是在廣東孫中山的故居,其實談到中華民國,真正的創立者是辛亥革命,還有宋教仁他們那一批,而宋教仁是國民黨之父,取得了國會選舉的第一大黨,但是孫中山後來是不服,要推翻這個選舉的結果,在廣州重新又引進了蘇聯模式,容納共產黨,其實給中國帶來大難。這是孫中山晚年的一個重大的敗筆和污點。所以他在那裡哭孫中山的時候,其實中華民國並不是產生於孫中山;第二個他哭黃花崗72烈士,在廣州。但哭這個林覺民的家書,但是林覺民和72烈士主張的是一個民主憲政的中國,當時辛亥革命之後的確誕生過,就是北洋政府時期,但到後來共產黨復辟,全面復辟,把中國拉回到封建王朝時代,一個紅潮。馬英九應該想的是這些烈士的血是不是白流了?今天應該怎樣建設一個憲政的中國?然後他到了陝西哭皇帝陵,但是馬英九可能不了解:黃帝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毛澤東的紅衛兵夷為平地,就像孔廟一樣,祖先之廟被砸毀,夷為平地,千百年戰火都沒有摧毀過,卻被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摧毀。他哭的皇帝陵是個假陵-就跟這個齊白石畢加索,他們的畫,真跡被撕毀了弄了一個贗品(一樣)-所以他對着那個贗品在那裡哭泣,可以說哭錯了祖宗。他應該譴責的是皇帝陵遭到的浩劫。還有他後來到了北京,在盧溝橋或者長城都去哭。但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是共產黨的別動隊挑起的劉少奇策動的,為了讓國軍跟日軍全面開戰,共軍才能求得生存以奪取江山,不知他懂不懂這個歷史?還有長城,他講長城裡外抗戰烽火都是一家人,但是當時真正抗戰抗日的是國民政府是國軍是國民黨,中流砥柱犧牲重大;而當時的共產黨不僅不抗日,還跟日軍相勾結互通款曲互通情報,夾擊國軍。後來在美國擊敗日本,國軍蒙受重大傷亡之後,共軍是下山摘桃子,推翻了國民政府,奪取了江山,而且後來跟殘餘的日軍合作。所以馬英九看上去似乎是不懂得這些歷史。我覺得他哭歸哭傷感歸傷感,但是似乎都哭錯了對象傷感錯了地方。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傷感,恐怕會留下一些現實和歷史的遺憾。

法廣:針對馬英九的大陸之行,台灣民眾怎麼看,大陸民眾又怎麼看,此行對兩岸和平和世界和平有何助益?

陳破空:馬英九到中國的“和平之旅”,對他本人來說,當然有一些善意,他恐怕真的希望能夠取得兩岸和平,通過他的努力。但是他也應該知道,恐怕他的力量也很微薄,因為馬英九在台灣代表的並不是主流民意,就像他祭黃帝陵,叫台灣的年輕人不要忘本,但台灣的年輕人認為:他們的“本”就在台灣,“根”就在台灣。所以馬英九是一廂情願,如果在統一的調子上,他是一廂情願。至於和平的話,恐怕也是一廂情願:他不注意改變兩岸的態勢,而台灣的主流民意或者執政的民進黨似乎對馬英九的中國之行都有很多的批評,認為是一種投降之旅,示弱之旅,覺得馬英九應該向中共繼續表明:民主自由的立場,比如說:馬英九以前說過一句話:六四不平凡,兩岸不能談。馬英九是否還記得這句話?是否會跟習近平提出來呢?這是一個問號。

至於在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信息封鎖,加上黨媒黨報的單一宣傳,任何台灣的政治人物到中國大陸去,中國人一般都是持歡迎態度,如果在一般的場合見到馬英九,他們都很友善很友好鼓掌。當然陪同馬英九或在他身邊的都是中共的陪同人員安排的,包括馬英九所帶領的青年學生,座談的中國青年全都是中共這邊的什麼黨員團員,甚至就是學生特工,這也不代表中國真正的民間的民意,也就是說馬英九帶的學生跟中國這邊的學生交流,並不代表兩岸的學界交流或者是民間交流。所以在中國大陸來說,其實很多人也不了解馬英九究竟是怎麼回事?現在到中國大陸來走走代表了什麼?總的來說恐怕影響非常有限,也就是人們覺得:看一個稀奇看一個熱鬧,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中國大陸人來說,大多數還是外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