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德國對華戰略在經濟利益與戰略威脅間尋找平衡

發表時間:

7月14日國慶日,法國全國性大報中,只有«解放報»和«費加羅報»繼續出刊。«費加羅報»在頭版頭條凸出的主題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退休金制度改革的紛擾中提出的百日新政,認為百日新政到期,馬克龍並沒有達到他想達到的目標。«解放報»則在國慶日這個象徵國家團結的日子,回首不久前的郊區騷亂,尤其是打砸搶燒重創之後的重建。該報社評文章指出,751座公共服務設施在騷亂中遭到破壞。政府拒絕透過表象,了解打砸行為體現出的種種社會不滿。只能以政治方案去治療社會傷痛。在國際版,印度總理莫迪成為法國國慶閱兵的座上嘉賓是這兩家報紙一致特別關注的話題。«費加羅報»也刊登文章,介紹德國政府日前推出的對華戰略。我們也借這次節目時間,向大家簡短介紹財經報刊«回聲報»一篇關於香港滙豐銀行在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背景下的兩難處境。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德國對華戰略在經濟利益與戰略威脅間尋找平衡

德國朔爾茨政府在推出二戰後德國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之後,日前又推出對華戰略。«費加羅報»文章從中看出德國在其經濟利益與中國所代表的戰略威脅之間的艱難平衡。文章指出,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一方面對中國當局通過香港警方懸賞通緝8名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派人士表達不安,另一方面也指出,中國去年安裝87兆瓦的太陽能電廠,這相當於如今德國全國的太陽能產能總量。文章指出,在對人權的公然侵犯,對地區安全的威脅,和中國合作的許諾之間,德國政府不想明確做出選擇。貝爾伯克表示,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只想儘可能降低風險。這篇文章注意到,六月中出台的德國國安戰略由政府出面介紹,而剛剛推出的對華戰略則只由外長貝爾伯克在一個中國問題研究機構的會議室宣講。這份60頁的報告沒有多少指導路線,可以看出,柏林要面對其最大經濟夥伴,制定明確的外交路線有多難。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一名研究員向«費加羅報»記者表示,德國長期缺乏對德中關係的戰略思考。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討論的基礎,但目標很多,卻沒有實質內容。文章寫道,俄烏戰爭爆發,德國一度面對中俄關係的發展,擔心一個反自由的秩序蔓延,影響商貿往來。德國最大的企業主組織也對德國企業越來越依賴中國感到不安。但13日,該企業主組織稱讚德國外長的“平衡”立場。德國外長只是呼籲德國企業加強自主性。對於台海可能發生的衝突,德國也只是從德國商貿利益的角度出發,認為台海緊張情勢升級影響貿易往來。

滙豐銀行的全球模式面對去全球化的考驗

“滙豐銀行的全球模式面對去全球化的考驗”,這是13日出版的«回聲報»一篇調查報道的標題。文章指出,隨着中國與西方地緣政治關係緊張,這家有中英資金入股的銀行的模式越來越受到質疑。文章回顧指出,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滙豐銀行預期中國經濟增長,宣布入股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平安10%。當時誰也不會想到,20年後,平安集團成為這家最大的歐系銀行的股東,一再在一次次的董事大會上,高調宣布自己的戰略。最近15個月以來,平安集團提出要切割銀行的亞洲業務,理由是滙豐銀行全球盈利的四分之三來自在亞洲的運營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香港一個小股東,他連續幾個月積極活動,爭得了在滙豐擁有8.4%股權的平安集團的支持。但55日,董事會80%的人支持總裁,反對這項切割提議。文章引述一名分析人士指出,切割與否不僅僅是金融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他無法想象,像平安集團這樣規模的企業會沒有中國政府的支持,獨自提出這樣的主張。文章繼續指出,滙豐銀行在香港扮演着系統性的角色,而且,無論如何,他仍然在英國金融監管規則下運作。北京希望改變這樣的局面。分析人士Michael Sheridan指出,中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最終控制這家香港最大的金融機構,因為北京不希望看到銀行直接面對國際投資人。但這篇報道也指出,歷史學者從中看到一種想去除殖民統治標誌的努力。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865年成立,當時香港剛剛因為鴉片戰爭,成為大英帝國的領地。1992年以後,銀行的業務中心才從亞洲,遷到倫敦。如今,世界正碎片化發展,許多西方企業不得不切割他們在亞洲的業務。文章寫道,近期的發展體現出滙豐銀行陷於不同地區發展之間的糾葛。在中國,它涉嫌與華為財務高管孟晚舟2018年過境加拿大被捕有關,由此引來抵制呼籲。2021年,中國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凍結為外國制裁提供方便的銀行的資產,滙豐銀行被看作是可能的目標。在美國和英國,滙豐銀行面對中國港版國安法的表態則招來不滿。滙豐銀行一度也因為凍結反對國安法的港人賬戶而被英國議會下院一個委員會召見。近期,滙豐銀行又被指控阻止流亡英國的香港僑民提取他們的退休金。但滙豐銀行高層開始推行重心向亞洲再平衡戰略,剝離了在美國、希臘、加拿大、新西蘭等地的一些業務,但向香港派出四名領導人。業務重心正重新偏向香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