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奧運史話·一】歷史上的奧運,奧運會的歷史

發表時間:

體育比賽的力量再大,也無法阻止大國之間的外交博弈。當運動員們每四年聚集在賽道上時,賽道便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地緣政治競技場。

1924年巴黎奧運會海報。
1924年巴黎奧運會海報。 © AP歷史圖片
廣告

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腳步聲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法語和外語編輯部從國際奧林匹克日這一天起,帶您回顧十屆特別的奧運會。這些奧運會因其特殊的地緣政治背景而具有歷史意義:1952年的赫爾辛基,1956年的墨爾本,1968年的墨西哥城,1972 年的慕尼黑,1976年的蒙特利爾,1980年的莫斯科,1984年的洛杉磯,1992年的巴塞羅那,2008年的北京,2016年的里約。

奧運會,可謂是世界上唯一比聯合國聚集更多國家的場合。當運動員們每四年聚集在賽道上時,賽道便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地緣政治競技場。每家參與方都試圖在世界地圖上彰顯自己的存在。奧運會自1896年得到恢復,她和許多國際活動一樣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被政治化,2024年巴黎奧運勢必也不例外。這一次的特殊地緣政治背景甚至早已寫就: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與美國盟友之間的對抗。

下面是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挑選的10場奧運的綜合信息:

首先是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越南編輯部將帶您回顧這次奧運會,重溫冷戰、世界兩極化、運動員為一個集團或另一個集團奪冠的過往。面對東西方之間的敵意,芬蘭這個東道主很難辦,最終建造了兩個奧運村,來迎接東西方陣營的運動員。要知道自1924年以來,同住奧運村,一直是和平的象徵。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蘇伊士運河事件、第二次埃及-以色列戰爭、蘇聯坦克入侵匈牙利、部分國家抵制奧運…這些都是與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相連的重大國際事件。局勢的緊張甚至滲透進了比賽場館,爭奪水球決賽席位的匈牙利男子水球隊與蘇聯男子水球隊在賽場上大打出手,血流場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波斯語部將帶我們回顧這一段歷史。

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這是奧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奧運會舉辦之前不久,那裡剛發生過特拉特洛爾科學生大屠殺,奧運場館在軍隊的保護下開放。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人們還永遠記住了托米·史密斯和約翰·卡爾洛斯兩名運動員譴責種族隔離的宣告。這些故事,將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西班牙語部為我們講述。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這一屆奧運會由11名以色列運動員的鮮血染就,他們遭到了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的暗殺。與此同時,柬埔寨也因撕裂國家的戰爭而缺席奧運會超過20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柬埔寨語編輯部將帶我們回首這段黑色歲月。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這一年,民主的葡萄牙首次參賽。然而至少28個非洲國家缺席,他們以此方式,來抗議當時在南非仍然存在的種族隔離制度。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葡萄牙語編輯部將為我們講述這段歷史。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在這一場奧運會上,60多個國家響應吉米·卡特的號召,缺席蘇聯舉辦的奧運會,以此來抗議紅軍入侵阿富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編輯部將為我們講述這一段故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這一場在美國舉辦的奧運會遭到了蘇聯的抵制,抵制的原因是蘇聯1980年舉辦的奧運會受到國美國等六十餘國的抵制。蘇聯的這一抵制行動引發了十餘個共產主義陣營為主的國家的效仿,除了羅馬尼亞,還有中國。這也是中國重返奧運會的一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羅馬尼亞語編輯部將為我們講述這一年的奧運地緣政治。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這是蘇聯解體後的首次奧運會,十餘個前蘇聯加盟國在獨聯體的旗幟下前來參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俄語編輯部將為我們講述這一年的奧運劇變。

2008年北京奧運會:西藏、新聞自由、污染…這些爭議話題在這一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頻繁被國際媒體所提及。無論如何,中國仍從戰略上將本屆奧運會作為外交工具,發揮出強大的功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將帶我們回顧這一年的北京奧運。

2016年裡約奧運會:2016年的巴西,除了奧運會,還有重大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危機,以及爆發的寨卡病毒。面對上述挑戰,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推遲舉辦賽事,但被國際奧委會拒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巴西編輯部將回顧這一屆的奧運,和這一年的巴西。

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將和之前的奧運會一樣,在全球地緣政治背景下,煥發今年獨有的強烈象徵意義:體育比賽的力量再大,也無法阻止大國之間的外交博弈。

為了縱覽奧運會歷史,與奧運會在歷史上的見證作用,法國體育歷史學家Thierry Terret接受了本台外語部總監Patrice Martin和外語部多媒體負責人Florian Riva的採訪。

Thierry Terret,法國體育與奧運歷史學家
Thierry Terret,法國體育與奧運歷史學家 © Patrice Martin, Florian Riva, Julien Leng/ RFI

有關2008年的北京奧運,Thierry Terret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可以算是一種封神。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的大概三十年,奧運會歷史上的“中國難題”就一直不斷。1979年,名古屋決議在國際奧組委層面得到了認可,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奧委會。這一決定為中國帶來了一系列改革和開放的過程,中國的改革開放在很多領域都被人看到,包括其與世界銀行或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還有就是北京申奧的意願。中國首先是申請舉辦2000年奧運會,但是沒能達成。2008年,北京舉辦了奧運會,這可謂是其外交政策的一種成功。這一外交政策的成功,是數十載思慮的結果,通過這一成功,中國想要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在這件事上,中國取得了部分的成功,這不僅是體育上的成功,還是國家形象上的成功。儘管如此,評論家們不總是天真幼稚,他們指出了一些元素,這些元素讓中國想展現的積極形象並不是積極地那麼純粹。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當時國際媒體對北京奧運的評價,當中有一些批評,頻繁出現:一方面,北京奧運會的人權問題。這個問題經常系統性地被人提出,比如一些社會活動組織經常會提到。根據他們的說法,中國工人們很有可能被剝削,而剝削者則被指是獲得了奧運會授權的公司。針對北京奧運會的第二點批評,是限制新聞自由。許多人把中國對新聞自由的限制和溫家寶政府無法接受中國的形象被某些報道所損害關聯在一起。有關北京奧運的第三點批評,就是中國很難接受自己是污染大國的這件事,或者說很難接受自己是很大的污染責任方這件事。當時的中國正在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針對北京奧運的最後一點批評,和中國的外交政策相關。人們批評說北京奧運像是一種讓世界遺忘台灣問題的手段,讓世界遺忘西藏問題的手段;還有一些報道認為,北京奧運是中國讓世界遺忘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達爾富爾問題的手段。如果說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確有利於中國的這種開放政策,那麼其實也並沒有像中國希望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下一期節目中,我們將重點聚焦奧運會和海峽兩岸之爭。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