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南極峰會 合作應對氣溫升高威脅

發表時間:

《南極條約會議》從6月10在巴黎主持下召開, 為期十天,讓54個國家就如何治理南極大陸開辯論,關注應對全球變暖、旅遊管理和科學等議題。

南極這片有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只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冰川
南極這片有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只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冰川 REUTERS/Pauline Askin
廣告

在大家集體的想象中,南極這片有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只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冰川,沒有生靈。 然而,每年 11 月至 4 月之間的每個南方夏季,南極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科學家,他們被這裡豐富的生態所吸引,但是最重要的是,南極在全球變暖問題上佔據核心地位。

本次南極峰會是共同合作保護動植物、以及討論如何進行的研究,甚至就南極旅遊管理問題等達成一致。

南極無主權的最大保護區

與北極不同,南極洲不屬於任何人,或者屬於有人。 1959 年簽署的《南極條約》為了科學研究的利益拒絕了所有領土要求。 換句話說,南極大陸是非軍事化,簽署國承諾在南極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方面進行合作。

《南極條約》在60年前生效,簽署各方達成共識,就是各國領導人同意保持這個無人居住的大陸無戰爭、無武器、無核廢料狀態,《南極條約》還規定,南極地區覆蓋98%的冰層應專用於國際科學,不允許任何國家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此後數十年裡,防止礦物開採和石油鑽探的進一步規定使南極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保護區。然而,氣候變化正威脅南極的冰層。  

大家知道地球大約90%的淡水位於南極洲冰層中,而隨着地球的升溫,南極的冰川更加脆弱,也正在融化,如果南極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將淹沒世界上不少沿海城市。 

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和 HEC 兩極地緣政治學教授 米卡梅雷德告訴本台說如何就南極問題進行合作,該條約的 54 個簽署國每年都會舉行會議,討論要採取的措施”。 其中29個國家通過協商一致做出決定,其中有許多歐洲國家,還有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當然還有中國。

全球升溫威脅南極

隨着全球變暖的情況越來越令人擔憂,顯示南極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必要。 根據 2020 年 2 月發表的一項國際研究,南極的冰層融化預計將導致本世紀海平面最高上升 58 厘米。 如果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地球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已經升高了 1°C 以上,那麼南極洲的變暖速度是原來的兩倍。不過也有消息顯示,各國領導人雖承諾將本世紀的氣候暖化程度控制在二攝氏度以內,但他們目前的政策卻將使世界升溫近三度。  

《科學進展》雜誌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了南極圍繞並支撐着面積17.5萬平方公里的松島冰川的冰架如何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斷裂。當保護性冰架缺失時,暖洋流便會進入冰川,會加速冰川的融化。如果冰架持續快速萎縮,就可能進一步破壞冰川的穩定,且速度快於預期。"

該研究指出南極的松島冰川的融化已明顯加劇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南極洲所有融水的四分之一以上來自該冰川。

同時一些科學家認為,南極洲面臨的關鍵環境挑戰無疑是氣候變化。

在南極保護協議的54個締約方承諾保護南極洲,但是只有29個締約方擁有投票權,其中就有美國和德國等歷史上的污染大國,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新興經濟體。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國家沒有就南極保護做出應有的努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榮譽主席、世界自然基金會法國分會主席兼航海家伊莎貝爾·奧蒂西耶 Isabelle Autissier呼籲,我們負有集體責任來保護南極洲永遠用於和平,永遠不會成為國際政治軍事爭端的場所,這符合全人類的利益。

南極洲為了和平與科學 場所  

派遣有科學家在南極地區科考的12個國家於1959年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在兩年後生效。各國同意,該地區應是 "一個用於和平與科學的自然保護區"。  

美國和前蘇聯曾經是競爭的超級大國,但是南極洲成為上世紀冷戰核威脅下的一個罕見的兩國合作場所。在接下來的30年裡,美蘇在世界各地對立,相互指責",但在《南極條約》會議上,美國和前蘇聯正式、公開交換意見。 

科學家之間相互提供便利,分享研究成果、可在對方研究基地為自己的飛機加油,讓科學家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研究,他們在南極收集了幾十萬年前的氣候數據。1985年,他們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有一危險的洞。 

中國南極科學基地成為爭論的中心

在這十天的辯論中探討的主題包括 , 土耳其和中國希望在南極建立的新科學基地。 米卡梅雷德教師解釋說:“理論上,在開始這樣的建設之前,有必要在討論這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的基礎上獲得其他國家的同意。”

土耳其希望開設在南極建立第一個科學基地,其項目首次遭到同行拒絕。 米卡梅雷德教師認為這應該再次討論,以便在 2022 年的下一次會議上進行投票。

中國的情況則麻煩得多。 米卡梅雷德這位極地專家表示,中國無視任何程序,北京於2018年開始在南極建設第五個科學基地,北京沒有向其他國家提交任何環境研究報告。 本次南極峰會的目的之一是討論是否要建立制裁製度,對違反國家進行懲罰。

自 2000 年代初以來,中國一直在加強其在極地的存在,”這位極地教師表示。 例如,現在就公共資金支出而言,中國是世界上南極科學研究費用第三高的國家。 具體來說,這意味着大約 600 名研究人員分布在四個南極的觀測站,因此很快就會建立第五個觀測站。 北京希望通過在科學領域展示自己的實力,來提高在國際上的聲譽。

米卡梅雷德教師表示此外,中國第四個基地名叫崑崙位於南極洲的最高點,在圓頂 A 的頂部,可以俯瞰整個南極地區,目前也只有中國人成功的到達了這個南極至高點。

但是,應該在 2022 年建成的新科學基地可能超越科學和地緣政治範圍。 大家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因為眾所周知,新基地的建設地點區域隱藏着豐富的碳氫化合物和礦物。 如果目前 1991 年的《馬德里議定書》嚴格禁止開採礦產資源,那麼從長遠來看,該地區可能會擁有重要的商業利益。

南極過多的遊客

在本次南極峰會的第二大討論議題是,白色大陸南極的旅遊業管理。 如在過去兩年被 新冠疫情中斷的情況下例外,自 2000 年代初以來南極洲的旅遊業蓬勃發展。今天,許多旅遊經營者,以法國游輪公司 Ponant 為首,在南極水域做旅遊航行。

美國人曾經組成南極地區的主要遊客的主要隊伍,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了南極探險旅遊行列。這正在成為一個主要問題,特別是因為這些遊客中有 98% 通過拉丁美洲抵達南極洲,穿越智利和阿根廷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

海洋保護區的棘手問題

最後,棘手的海洋保護區問題也是本屆峰會討論議題。 八年來,法國一直呼籲保護威德爾海和南極洲東部的兩個地區。 大多數國家支持該項目,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主要漁業國家仍在阻撓。

然而,在南極周邊的水域中生活着磷蝦,而磷蝦是海豹、一些企鵝和許多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 如果對人類大量捕撈這些小蝦,會讓捕食他們的海豹等有缺少食物的危險,讓食物鏈斷裂。

南極洲進而南大洋構成了非凡的生態資源,並對調節氣候起着關鍵作用,南極整體吸收地球熱量近 75%,全球海洋固定的二氧化碳,南極地區佔有 35%。南極在提供氧氣的生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護南極是對抗氣候變化影響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環節。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