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劉必榮教授談吳伯雄會胡錦濤提 “一國兩區”論

發表時間:

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兩人於本月2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舉行第五次“吳胡會”。會晤中,吳伯雄重申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重要的政治互信,以及台海兩岸追求“求同存異”。此外,他也強調,台灣目前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他說,這是以“一國兩區”概念作為法理的基礎,並強調,台海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關係。根據中國時報指出,當天,中國的央視新聞聯播雖然以頭條新聞大篇幅報道吳胡會情況,但對吳伯雄提說的“一國兩區”卻刻意避而不談,就連中國官方的新華社發出的新聞稿也沒有提到這件事。與此同時,台灣綠營則痛批吳伯雄,指責他的“一國兩區”論點根本是配合對岸中國的“一國兩制”政策、自行消滅中華民國主權、矮化台灣、背離國內主流民意。 

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 RFI
廣告

本台(法廣)就此採訪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他對我們說:

基本上,就吳國雄提“一國兩區”,我覺得這倒不是一個特別新的提法,因為以前馬英九已提過,所以現在只是重提它。兩區就是指一個中國有兩國地區:台灣區與大陸區。其實,我覺得他並沒有矮化台灣。因為如果中國大陸能夠接受這說法,那麼它就與台灣一樣,都是“一個地區”,是兩國華人統治的地區。國民黨過去一直說:中國目前是一個分裂的國家。上個世紀末曾經有一個說法:“一國兩府”,過去也曾經提過“分成多體制國家”。現在說“一國兩區”只不過是重提一個概念而已。以前馬英九提出這說法時,民進黨批評他說,“那你就是馬區長!”。事實上,如果中國大陸肯接受“馬區長”,那麼,胡錦濤就是“胡區長”。如果兩邊是兩個“區長”,那也是平等啊!

我覺得,吳伯雄這麼做,只是丟出來一個想法,刺激大家的一些討論。但是,可能引起台灣民進黨的一些反彈,可能也因為這個說法的提出有點突然。因為這個說法在台灣國內似乎並沒有讓大家先廣泛地討論,好像這個議題也就不是那麼急迫。那麼,我不知道吳伯雄為什麼此時忽然丟出來這個問題。不過,就時間點上。是不是因為擔心中國大陸下一屆的領導人對兩岸關係的觀點會有變化,因此希望在胡錦濤任滿之前,為兩岸關係的新定位找到新的說法,我不知道是否台灣政府有這樣的急迫性。但如果就台灣現在的整個政治氛圍來說,,我倒覺得沒有看到馬上要丟出“一國兩區”這個說法的急迫性。也就是說,就時間上,台灣並不需要馬上提出它,因為國內台灣人民並沒有什麼討論,但是就這項提議本身來說,我覺得並沒有太大的瑕疵,是可以討論的。

法廣:中國央視當天雖然頭條大篇幅報道吳胡會情況,但對吳伯雄提說的“一國兩區”卻刻意避而不談,連中國官方的新華社也不提這個說法,從這些跡象來看,是否中國的立場並不贊成“一國兩區”的說法?

劉必榮:對,因為“一國兩區”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整個氛圍還沒有達到,所以是可以理解中國大陸的這種反應。因為如果說“一國兩區”,那麼就是大陸被拉下來了,而不是台灣被拉下來,因為中國領導人就變成與台灣一樣,都是區長了。以唐樹備的例子來說,要知道兩岸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關係,不管是怎麼定位,周邊國家的周邊大環境在變,所以兩岸之間的權力關係不斷在互動、在消長,所以你很難找到就一個點,或就一種說法,然後將其放諸四海皆準。比如上面所提到的“九二共識”,當年唐樹備也就 “一中各表”的說法表示他不會接受。因為一中各表就表示“一個中國”,而按照唐樹備的邏輯“一中一台”不也就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嗎?那麼,不就是在挑戰“一個中國”嗎?不就表示“你是一個中國,我是一個台灣”嗎?

在最早的時候,也就是國民黨上次執政時,中國大陸事實上也反對“九二共識”。所以,現在民進黨就抓住此點一直打國民黨,質疑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並說說京方面並沒有說有九二共識啊!

可是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就從根本跳出來,就主張台獨。那時,北京突然發現“一中各表”說法還是不錯的,所以這才又回來說,我們“一中各表”。所以,也就是說這個說法,因不同的政黨,而賦予了不同的意涵。然後這個說法就像蹺蹺板一樣,盪蕩來蕩去。比如說,“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那麼共產黨可能是主張“一個中國”,民進黨比較強調“各自表述”,國民黨則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有人取前四個字用,有人取後四個字,有人取八個字。而這些是在過程當中不斷地去調整。所以,或“一國兩區”,或“一國兩府”,或“多體制國家”,或“分裂國家”,或者其他說法,其實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而且不同的時候提出來,它所代表的政治分量或所代表的意涵都可能不一樣。

所以,此次中國大陸對吳伯雄提說“一國兩區”好像反應比較冷的原因,就是如上面所說的。而且這個問題來的似乎有點突然,如我本人看報紙看到這個講法時,就覺得奇怪怎麼會突然提這個問題。我不反對這種提法,但我會問為什麼現在提出。如果我有這種反應,那麼,許多讀者也會有這種反應。說到馬英九政府試探性的可能,這個當然是一種試探性的提說,但為什麼會選在這時候呢?會讓人想到,這後面有沒有一個戲,或是有什麼樣的苦衷及原因。答案可能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浮現出來。

法廣:您認為,海峽兩岸目前能否探入所謂的“深水區”,也就是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如果不行,那麼阻礙的因素是什麼?

劉必榮:這要看是從政治面或技術面兩個角度來看。如果以技術面來說,兩岸關係其實已經進步到非得觸碰到“深水區”不可了,因為很多的技術問題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得碰到政治問題了,例如:“兩岸是否應該設立一個以信心建立的機制”,或者“兩岸是否要訂立一個忠誠協定”,“一個停戰協定”,或者“和平協定”等類似協定的問題。兩岸無論如何,最終總會觸碰到這些政治議題的。

而就民進黨來說,只要一碰到政治議題就認為等於“賣台”,這種反應立即跳起來。可是就技術面來說,政治議題涵蓋整個光譜,也就是說,它有很多層次,政治議題不等於“統獨”。所謂政治議題是,只要觸碰到政治,就由官方出來簽個相關的協議,這就是政治議題。而這其中所牽涉到的整個光譜非常多,涵蓋面其實蠻廣的。

所以,就這點來說,我認為國民黨必須去思考一下。有些屬於行政的,我們先把經濟問題都解決了,那麼政治問題,我們是否一定要碰到呢?那麼,真正“大開大和”的兩岸關係問題,如何去突破呢 ?不過,我覺得目前還不會碰上。因為中共現今的新一代領導人上台後,他們是技術官僚,他們還需要一段時間去穩定國內的情勢, 穩定他們的權力。那麼在穩定權力的過程里,怎麼可能要他們做一個“大開大和”的讓步,或者什麼樣的改變呢?所以他們的政策不可能改變,我們台灣的政策也不可能改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兩岸會有一點點的進展,例如現今連民進黨的政策都開始有一點進展了。但如果說到大的結構格局改變,我覺得不會有,是會有一些雙方的討論,但是可能還跨不過去。

法廣:您認為此次“吳胡會”的主要目的何在?

劉必榮:我想這次已經進入第五次了,雙方當然是希望能夠深化國共之間的交流與和解。如果不談此次會晤的細節,只就它的政治意義來說,這當然是胡錦濤在任內的最後一次會晤。胡錦濤總會希望在自己任內的最後一次會談有結果,希望他能夠在台灣問題上給中國人民一個交代,給黨內一個交代, 這樣對台灣溫和地開發,自然會有成果的。這等於就是為他自己做最後的一個肯定。所以就這情形來看,以此觀點來看,我倒覺得,無論是形式上,或是穩定的前景來講,我覺得應該都能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目的。

法廣:德國學者賀伯森22日在德國一個台灣事實研討會上分析大選後的政治局面,他指出,台灣大選後兩岸的關係,四年當中不會有更多的突破。

劉必榮:兩岸關係是否會有很大變化,其實,目前來看,我同意他的說法,也就是說,如習近平好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至於馬英九內部,他說好的,他在任內不會談到統一的相關問題。所以這樣一來,當然也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它是會有變化的,變化出在兩個地方。

首先是民進黨開始在變。民進黨開始試探着與中國大陸接觸。不論是陳菊代理主席,或是無論誰當了下一任主席,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勢必要面臨轉型。而民進黨的政策轉型,其實就帶動了整個國民黨及台灣對中國大陸政策的轉型。
其次是兩岸關係的經濟互動,經濟互動如果關係更為頻繁,那麼很多的關係都會改變。所以這就看要怎麼變,如果說要天翻地覆的一下子統一或獨立,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說兩岸關係開始增進理解,開始彼此交往更加頻繁,那是有的,那是一個變化。當然,我們還要看看下一步有沒有辦法讓馬英九繼續外交休兵,然後在國際關係上,雙方能更進一步在海外的合作,或者中國大陸真的把朝向台灣的飛彈撤走。這點,其實並非沒有可能。那麼這樣子更加一步進展,就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也就是彼此敵意更加降低,這就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所以,這就看我們如何定義“大變化”,我們把多大才稱為“大變化”。不過,那種在格局上做個大的、天翻地覆的改變,當然不會有。但若是沒有什麼意外的話,我覺得雙方關係的改善是一個可以期待的一個持續的方向。

法廣:就中國現況,在王立軍事件後,薄熙來撤職,中共黨內似乎繼續人事大變動,是否會引發改革派與左派的權力鬥爭?而這種局勢對台海兩岸的關係將有什麼影響?

劉必榮:我們在台灣非常關心薄熙來的事情,主要原因不止是說它太戲劇性了,非常好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台灣角度來看,薄熙來的重慶模式與汪洋的廣東模式代表了中國大陸發展的兩條路線,到底哪個路線會勝,往左走,還是往右走,這都影響的中國大陸的發展,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發展。

目前看起來,當然是往左走,往極左走,或唱紅的路線被壓下來了。當然,我們台灣人也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薄熙來創造了重慶奇蹟,他從前招商,有大批台商投資者到重慶。那麼大批台商在重慶,而薄熙來下台,我看黃琦也會推到第二線,但是如果是新的領導班,如:張德江或是其他人,他們是否能夠持續薄熙來時代所作的承諾,是否會導致台灣的這些投資一下子遭到滅頂,一下子變沒有了呢?這也會影響到台灣對大陸的信心,或者台灣的整個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對薄熙來,一方面希望他的某些方面能夠持續下去,一方面我們也感到慶幸,因為保守派勢力被壓下來了,這個對兩岸關係是有幫助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