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際縱橫

從敘利亞問題看俄羅斯強勢重返國際舞台

發表時間:

就在美國和法國已做好準備,打算對敘利亞進行空中打擊、以制裁大馬士革當局使用化學武器之際,俄羅斯突然推出了有關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的建議,使美、法等國的軍事計畫失去了依據,而美俄兩國直接談判並達成協議,更讓人感到似乎今天的世界又回到了美蘇主宰全球的時代。

廣告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曾一蹶不振,國民經濟面臨崩潰,國家陷入癱瘓,軍事實力也隨之大幅下降。然而,隨着俄羅斯經濟的逐漸復蘇,特別是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給俄羅斯帶來的巨大財政收入,莫斯科又恢復了元氣,普京出任總統之後,在加強對國內控制的同時,也尋求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次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日內瓦直接談判,終於使敘利亞問題取得外交突破。美國《紐約時報》在報道俄美日內瓦協議時表示,“長達3天的密集會談讓人回想起冷戰時代。”

此後安理會9月27日首次就敘利亞問題通過決議,要求敘利亞充分與禁化武組織和聯合國合作,接受禁化武組織或聯合國指定的人員,確保核查人員隨時、不受阻礙地進出任何和所有地點,並讓他們在履行職責時擁有視察這些地點的權利。根據安理會和禁化武組織此前通過的決議,由19名禁化武組織核查人員和14名聯合國工作人員組成的先遣小組10月1日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經陸路抵達大馬士革,開始對該國銷毀化學武器計畫進行監督。聯合國方面10月6日表示,敘利亞化學武器銷毀工作當天已展開。在進行武器銷毀的同時,核查工作仍會繼續進行。聯合國官員表示,被銷毀的物品包括可以投入使用的化學武器彈藥,以及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灌裝設備等。他沒有透露更多具體細節,例如化武會在何處銷毀等。

聯合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實質性進展,又反過來進一步提升了莫斯科的國際地位。西班牙《國家報》稱“俄羅斯捲土重來”。美聯社最近發表文章指出,俄羅斯是除伊朗以外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主要盟友,這賦予普京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影響力。此外,俄羅斯在敘利亞地中海港口塔爾圖斯擁有一座海軍基地。美聯社的文章說,即使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對敘利亞化武危機帶來的費解場面感覺“不爽”。俄方提議是給美國一次從面子上讓步的機會。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俄羅斯政策專家利昂•阿倫說:“普京看似幫助奧巴馬挽回了在美國國內可能遭遇的尷尬局面。對普京而言,它是一次在國際地緣政治方面的巨大勝利。”

美聯社說,20世紀70年代隨着美國實力擴張,蘇聯在中東地區影響力逐步減弱。敘化武提議將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元氣恢復的標誌。文章說,眼下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具有政治和戰略意義。長期以來,俄方試圖把自己定位為解決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爭端的一支力量,多次呼籲巴以雙方召開中東問題和平會談,但未取得成功。在伊朗核問題上,俄羅斯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俄羅斯認為伊朗擁有核武器將對地區局勢產生不穩定影響;另一方面,它對在核能領域與伊朗做生意感興趣。

俄羅斯要恢復它的大國地位和影響力,自然會從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入手。俄羅斯總統普京2012年宣布了一項歷時10年的龐大軍火開支計畫,預計開支將達7550億美元。據美國信息服務社說,2012年俄羅斯國防開支激增25%,2013年俄羅斯的支出將超過英國和日本,這將使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三大軍火購買國。2013年的開支將達到688億美元,僅落後於中國和美國。這項開支計畫不僅旨在重振俄羅斯的軍力,還為了在時隔20年後挽回俄羅斯的威望。在這20年中,俄武裝部隊接二連三地蒙羞,其中包括1996年第一次車臣戰爭,以及2000年發生的庫爾斯克潛艇沉沒災難等。在國防預算20年不上調後,這次重整軍備是旨在將俄羅斯軍隊改造成為類似美英兩國職業化軍隊的最新措施之一,以打破那種為集團作戰打造的徵兵制模式。

最近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下塔吉爾城舉行的兩年一度的俄羅斯國際武器裝備展,俄羅斯新型主戰坦克“阿瑪塔”首度亮相。“阿瑪塔”是俄羅斯新一代武器裝備之一,這批武器裝備不僅是為了出口,而且還旨在維護莫斯科的全球地位。這其中包括蘇霍伊飛機軍事工業集團推出的蘇-35戰機及較新款的T-50戰機。S-350防空系統被一些專家認為比美國的“愛國者”導彈要高出一籌。米-28“浩劫”武裝直升機旨在與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一爭高低。

另外,隨着北極航道開通,美俄兩國在北極地區的競爭再次加劇。日前,俄羅斯已派出由重型核動力巡洋艦為首的大規模艦艇編隊,並試圖在北極圈內建立新基地。有報道說,俄國防部已派出以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為首的北方艦隊海軍編隊在北極地區游弋,恢復俄軍在北極地區的長期存在。而俄軍更計畫在北極圈內建立大規模基地。

據悉,俄羅斯副防長已指出,俄軍北方艦隊編隊已在9月13日抵達北極圈內的新西伯利亞群島上執行任務。俄方計畫將永遠重返這一地區。目前,俄軍還計畫新西伯 利亞群島上重建和修繕軍用機場,10月就可接納安-72和安-74型中型運輸機。未來還將擴大和延長機場飛機跑道,以便能夠降落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羅斯這些軍事動作,實際是承襲蘇聯時期在北極地區的軍事政策。蘇聯海軍當時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確保己方核潛艇能在北極冰層的掩護下向美國發 射核導彈。為此蘇聯在北極地區建立各種軍事基地和監聽設施。在美蘇北極爭奪戰中,蘇聯略佔上風,蘇聯核潛艇極地航行次數遠超美國,冰下航行的技巧和水平也強於美國。

中國學者楊闖指出,普京的“強國外交”有兩張牌:石油能源與“三位一體”(陸基、海基和空基)的戰略核武器。他利用蘇聯時期形成的石油、天然氣管網和電力網,對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國家施加俄羅斯的影響力。普京第一個任期,恰逢國際能源市場漲價。依靠能源出口,俄羅斯2000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幅一直在6%以上,其中能源工業的貢獻約佔1個百分點。“能源復國戰略”既拉動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也作為對外政策的工具。能源出口一直是打不同價格牌,比如對俄白聯盟的白俄羅斯,實行與俄羅斯一樣的天然氣價格,而對烏克蘭則實行不同的天然氣價格。在尤先科任烏克蘭總統期間,俄在冬季以烏克蘭拖欠天然氣債務為由兩次中斷天然氣供應,以此約束在尤先科總統任內烏克蘭加速加入北約的導向。直到烏克蘭地區黨主席亞努科維奇上台後,俄烏關係改善,天然氣供應才趨正常。2007年,普京下令,恢復戰略轟炸機到地中海的巡航。2008年,為支持委內瑞拉,俄羅斯派出戰略轟炸機飛到拉丁美洲,與委內瑞拉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普京的這些亮劍舉動都在顯示,俄羅斯仍然是與美國核力量不相上下的國家。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