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東京專欄

安倍晉三的靖國神社觀

發表時間: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靖國神社從17日開始的三天“秋大祭”中沒有參拜靖國神社,而是以“內閣總理大臣”之名自費獻上了被稱為“真榊”的祭器。

DR
廣告

安倍兩次擔任首相,擔任首相時一次也每有參拜過,但只要不擔任首相,他是經常參拜的。在任自民黨幹事長的2004年,擔任自民黨幹事長代理的2005年,他都在8月15日參拜了靖國神社,2006年任內閣官房長官時,於2006年4月15日秘密參拜,在當選自民黨總裁後的去年的“秋大祭”中,他再次參拜。

安倍一貫認為首相和日本僚參拜靖國神社,向“為國家英勇戰鬥而犧牲的英靈表示崇敬”是“理所當然”的,並為2006年至2007年任首相期間沒有參拜靖國神社而“悔恨至極”。

他在2006年7月出版的著作《走向美麗之國》中引用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柯賓•德克教授的話來說明自己的見解:“在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中,埋葬着一部分擁護奴隸制的南軍將士,如果按反對小泉參拜的人們的道理來說,美國總統如參拜國家公墓,就是悼念南軍將士之靈,就是使奴隸制正當化。可是無論總統還是大多數美國國民都不這樣想,他們一方面承認南軍將士為不光彩的目的戰死,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的靈魂是值得追悼的,而日本政府和國民悼念包括也許做過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內的戰爭犧牲者,也是很自然的。”

安倍的還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對為這個國家殉難的人表示尊敬之意,這是任何國家都做的事情,而按照各國的傳統和文化來表達這種尊敬,也是極其自然的。”而許多日本閣僚也說,他們參拜靖國神社,是秉承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死者無罪”、“死者即佛”、“死者平等”的傳統。

靖國神社之所以引起國內外的注目和爭論,是因為1978年合祀甲級戰犯。從1946年到1978年,擔任靖國神社最高負責人--宮司的築波藤麿一直反對合祀甲級戰犯,但是在他1978年逝世後,在原日本最高法院長官(最高法院的負責人)石田和外的強力推薦下,原日本帝國海軍少校松平永芳擔任了靖國神社宮司。

松平永芳本人並沒有受過神職教育,他曾說“我是‘沒有執照的宮司’。”在松平永芳的主持下,1978年10月,靖國神社悄悄合祀了14名甲級戰犯,被媒體發現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演化成現在的國際問題。

但是松平永芳並不是出於日本文化傳統合祀甲級戰犯,而是出於歷史觀和政治的動機。在談到合祀甲級戰犯的動機時他說:“我在就任靖國神社宮司前就一直考慮,只要不否定‘一切都是日本的錯’這種東京審判的歷史觀,日本的精神就不能復興。(《諸君》,1992年12月號,166頁)

在這一點上,安倍晉三和松平永芳是一脈相通的。安倍在《走向美麗之國》中說:“佔領軍的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在敗戰國日本制定憲法之際,提出了天皇存續、廢除封建制、永遠放棄戰爭三原則。這裡面最濃重表現當時美國對日本姿態的,是憲法第9條‘放棄戰爭’,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聯合國的利益,懷着‘日本不能再次挑戰以歐美為中心的秩序’的強烈意志,作為一個代表者,完成了憲法草案的作成。”他認為憲法前言中有“作為戰敗國向聯合國謝罪之佐證的宣言”,有些話“聽起來在鏗鏘有力地表決心,實際上是努力去得到列強各國的褒獎”,“一副卑謙卑瑣的樣子”。在2006年10月6日,他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有關甲級戰犯的答辯中,修正了前首相小泉有關甲級戰犯是“戰爭犯罪人”的定義,說甲級戰犯“在國內法上不是戰爭犯罪人。”他在今年3月12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說:在東京審判中,“對大戰所做的結論,不是日本人做出的,而是根據聯合國方面的勝者的判斷而斷罪的。”因此可以說,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不是出於文化傳統,而是出於政治傾向與歷史觀。

但是安倍和小泉不同的是,小泉認為認為靖國神社參拜是內政問題,外國對此不應該說三道四,我想去我就去,而安倍認為靖國神社問題是外交問題,對外交有影響要自我約束,因此做首相時不便參拜,另外在個人性格上,他比小泉更靈活。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