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人物特寫: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

發表時間:

曾經因為精力旺盛、不屈不撓而被稱作是政治動物的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謝幕人生。他曾在法國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中起起伏伏,也經歷了冷戰結束後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如果說他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毀譽參半的話,希拉克也在退出政治前台的垂暮之年重新贏得了國民的愛戴。

資料圖片: 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2004年10月4日攝於愛麗舍宮。
資料圖片: 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2004年10月4日攝於愛麗舍宮。 路透社
廣告

希拉克的政治生涯可以說貫穿了自1958年誕生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幾乎半個世紀的歷史,1995年至2007年間,他連續擔任共和國總統12年。而在此之前,他已經不斷以不同角色活躍在政治舞台。從戴高樂,到蓬皮杜,從德斯坦,到密特朗,他曾在其前任的歷屆總統任下,加盟政府。1962年,他初闖政壇,進入總理蓬皮杜的辦公廳任職。此後,他曾擔任就業或財經事務國務秘書,也曾掌管農業部、內政部。他曾兩次擔任政府總理。1974年,他首次在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任下出任總理時,只有38歲。1967年他在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家鄉:科雷茲當選國民議會議員,此後連選連任,科雷茲成為他的競選大本營。1979年,他在第一次歐洲議會選舉中當選議員,但他很快放棄了這一職務,集中精力於法國國內的政治生活。他是首都巴黎首位民選市長(註:巴黎市長選舉分兩步進行,由直選產生的市鎮議會議員投票選出),在1977年至1995年的18年間,他連選連任,直到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希拉克是法國右翼陣營大黨 保衛共和聯盟的創始人。1976年,他因為與總統德斯坦立場分歧,憤而辭去了政府總理職務,同年底組建保衛共和聯盟黨,希望延續戴高樂主義。新組建的政黨迅速成為法國政治版圖中一支重要大黨,也是希拉克政治拼殺不可或缺的競選機器。2002年,希拉克再度競選總統成功後,保衛共和聯盟更名為人民運動聯盟,成為薩科奇此後競選總統的有力後盾。

四十餘年間,希拉克的政治立場忽左忽右。他曾經力主中央集權,後來又維護自由經濟,一度又頻頻為消除社會不公呼籲;2005年歐盟憲法條約草案在法國公投中失敗也讓不少人重新對他在歐洲建設問題上的立場產生疑問。

希拉克在法國政壇素有“政治動物”之稱。在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屢經挫折,幾度低谷,但他每次都挺住了艱難,得以逆境重生,東山再起。1981年和1988年,他兩次競選總統失敗,1995年再度闖關,又因為有着30多年友誼的政治盟友巴拉迪爾的背叛,而背水一戰。他雖然最終取勝,但好景不長,1997年,他解散國民議會,希望借新的立法選舉重振士氣,迎來的卻是右翼陣營的慘敗和新一輪左右共治政府。希拉克是唯一一位在不同位置上兩次領教左右共治政府的領導人。一次是作為政府總理,一次是作為共和國總統。如果說密特朗總統任期下的1986年,他是以立法選舉勝利者的姿態出任政府總理的話,1997年,身為總統的他面對社會黨籍政府總理若斯潘時,則背負着錯打算盤、作繭自縛的沉重包袱,以致在2002年再度參加總統選舉時,面對若斯潘陷於劣勢。但人算不如天算,極右翼政黨法國國民陣線黨領導人讓•瑪麗-勒龐意外地闖入第二輪角逐,引發全國規模的民主大遊行,迫使傳統政黨做出不合常規的選擇,希拉克最終以民主政體下少有的、超過80%的支持率獲勝,成功連任。
為避免反覆出現運作困難的左右共治政府,2000年9月經公民投票通過的憲法改革將總統任期由7年縮短為五年。2002年,希拉克成為首位五年任期的總統。2007年任期屆滿時,他決定 不再參選,從此退出了政治前台。作為前總統,他是憲法委員會的當然成員,不過自2011年3月起,希拉克不再列席該委員會的會議,既是因為健康欠佳,也是因為不再有總統司法豁免權保護的希拉克面對一系列司法麻煩。

希拉克政治生涯伴隨着一系列的官司。巴黎市長是他走上權力高峰的跳板,顯然也是一系列黑金運作的平台。自90年代起,巴黎市政府虛設職位案、低租金社會住房案、收受企業回扣案、市府高額宴請費用案、虛假選民案 等等,就吸引了金融舞弊調查部門的注意。但如果說這些案件曝光無疑影響了希拉克的聲譽的話,總統身分也讓他在一段時間內得以免於司法調查與追究,但他最為看重的政治盟友阿蘭•朱佩則在巴黎市政府虛設職位案中被判罪成,不得不在2004年辭去了人民運動聯盟黨主席的職務。輿論普遍認為阿蘭•朱佩被是代人受過。希拉克只是在其第二任總統任期結束後才勉強面對司法。2011年底,巴黎輕罪法庭以挪用公款、非法獲取利益等罪名判處希拉克兩年徒刑但緩期執行。希拉克對這項判決提出抗議,但決定放棄上訴。這是法國首次有前任總統被司法判刑。

希拉克在離開總統府後,與夫人搬入到前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家族在塞納河畔擁有的一所豪宅免費借住,在法國輿論中再次引發爭議。

希拉克擔任總統的12年,面對的是冷戰結束,世界格局重組的國際形勢。
在歐洲,隨柏林牆倒塌而來的是歐洲聯盟的快速東擴。在他上任之前通過的馬斯赫里赫特條約(1993年)雖然確立了歐盟進一步推進經濟與政治聯盟的框架,但自1993年年至2004年的11年間,歐洲聯盟迅速從13個成員國擴大到25個。為適應新形勢,一項歐盟憲法條約草案自2005年起提交各成員國批准,但2005年的法國公民投票否決了這項草案。這成為希拉克任下歐洲政策的一大失敗。

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標誌着國際反恐行動的開始。如果說法國義無反顧地與美國站在一起,參與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打擊行動的話,小布什政府卻沒能說服法國加入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戰爭。法國是北約國家中唯一一個對軍事打擊伊拉克行動說不的國家,法美關係一度驟然降溫。不過,十餘年過去,美國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陷入的泥潭也許可以反證出法國政府當時的明智。

希拉克的非洲政策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戴高樂時代法國與非洲原殖民地國家那種密切而利益交錯的關係。但冷戰的結束,也使得非洲國家民間社會的民主渴望得以釋放。法國繼續保持與一些獨裁領導人的密切往來因此也飽受詬病。但無可置疑,希拉克一再在國際舞台為非洲呼籲,堅信經濟全球化不能忽略非洲大陸的發展也使他獲得了“非洲人”的稱號。

希拉克對亞洲文化,尤其是對日本文化的熱愛使得常年被看作是法國外交政策弱項的亞洲政策得以加強。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使中國在國際舞台陷入孤立,但希拉克堅信應當伴隨中國重返國際舞台的腳步。1997年他訪問中國,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的中法全面夥伴關係聯合聲明成為中法關係全面回暖的起點。

當然,希拉克對文化及藝術的愛好並不止於亞洲。以原始藝術為核心主題的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正是希拉克的大力推動下得以問世。2016年6月建館十年之際,博物館不僅將博物館改名為布朗利河岸-希拉克博物館,還特別舉辦雅克•希拉克與文化對話展覽,向這位老總統致敬。現任總統奧朗德親自為展覽剪綵。

希拉克四十餘年間的是非功過可以說毀譽參半。但在垂暮之年,個性熱情、誠懇而平易近人的“大個子雅克”遠離政治紛爭,重新贏得了法國民眾的愛戴。法國民調機構Ifop 和巴黎競賽雜誌2015年4月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已經退出政治生活8年的希拉克是法國民眾最喜愛的政治領導人,已故社會黨領導人密特朗位居第二,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戴高樂將軍也只位居第三。

雅克•希拉克1932年11月出生於巴黎一個中產家庭。少年時代曾經登船遠渡美國,做酒吧侍應生,也曾經在巴黎街頭為法共機關報《人道報》叫賣。不過,在反叛家庭出身的青少年衝動之後,他又重回傳統的精英之路。就讀於法國政治精英的熔爐巴黎政治學院之後,又進入法國國立行政學院。畢業不久,他就進入總理蓬皮杜辦公廳任職。在巴黎政治學院就學期間,他結識了貴族家庭出身的貝爾納黛特,並與之結合。貝爾納黛特後來成為希拉克政治生涯的堅強後盾和左膀右臂。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